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陈宗懋,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浙江省青海盐县人,1933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国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62.
张健 《兰台世界》2015,(3):132-133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颁布的法典内容均具有伦理入法、以法息讼、禁止越讼和双重诉讼成本的规定性,其内在特质使普通百姓产生了厌讼、贱讼和畏讼心理,建构了古代的"无讼"社会。  相似文献   
63.
临风 《初中生学习》2014,(12):18-18
1902年冬季,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挖掘出3块大黑石头。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大石柱,有2.25米高,石柱的上部是65厘米高的浮雕,底部圆周将近2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订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  相似文献   
64.
教育法典的编纂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推动教育法典编纂应当处理好统一法典与单行立法、法典编纂与现行规范、法典总则编与各分编、教育管理与权利保障、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宏观叙事与微观规范、域外经验与本土国情、法典制定与法典解释等八对关系。  相似文献   
65.
66.
《大连大学学报》2017,(5):52-56
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制度是考察社会经济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在古代西亚地区的古巴比伦时期,女性因社会和家庭地位普遍低下,对家庭遗产不具有法定继承权,多以遗嘱继承方式获得少量份额遗产,但实质上因无随意处置权而难以真正掌握这些财产的所有权。世俗女性和宗教女祭司群体,对遗产的继承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7.
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到古罗马时代的"十二铜表法",再到近代法国卢梭的<论法的精神>……人们对法的认识、研究一步一步地由稚嫩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8.
对于<蒙古-卫拉特法典>的研究,应采取国内外各学科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方式,广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这对于正确理解17世纪蒙古社会制度厦其法律制度,科学地评价和传承蒙古族及其他民族法律文化.构建依法治理的和谐社会.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国王制定并颁布的,是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名的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也是世界“古代法”中最名的法典之一。《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不仅作为奴隶社会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且在法律化上都处于起源、初创阶段,基本上都是从习惯法过渡到成法阶段。因此,二部法典具有若干本质性的共性特点,诸如具有宗教性质;保留氏族制残余;阶级属性鲜明等。古巴比伦奴隶制与古罗马奴隶制有所不同,两的经济基础不太一样,建筑在不同经济基础上的法律化。各有特色。古巴比伦的法律化带有农业化色彩,古罗马的法律化却有较多的工商化色泽。二部法典具有不同的法律化特点。其一,法律的规范程度不同。其二,重视民主权程度不同。其三。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  相似文献   
70.
"息讼"不仅是古代官吏为了实现统治者理想而处理人们纠纷诉讼的一种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限制诉讼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法律文化之中。为了深刻贯彻"息讼"的方式,统治者通过对官员自身素质和官员对民间治理的情况进行考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传播并使其逐渐渗入到整个社会之中,成为了不逊于"无讼"的一种成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