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9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对比强烈,前者雄奇壮丽,后者清幽宁静;前者对曹操追慕、颂扬,后者是失落的感慨;前者表现儒家的进取精神,后者突出道家的超然心态。两篇作品虽然写作间隔不长,但却是苏轼写作与思想变化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苏轼的作品有:词<念奴娇·赤肇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4.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山鼓鼙声。这首诗原题下注:至德中作。至德元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逃蜀,太子李亨即位,改元为至德。至德年号共三年(756-758)。至德中,为至德二年。因此,此诗当作于诗人避乱南行途中旅居武昌时。  相似文献   
5.
倪葭  杨旭 《收藏》2020,(2):36-41
金人武元直《赤壁图》(图1,下文简称"项本"),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绘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众所周知,此卷曾为明代项元汴的旧藏。今传世的《赤壁图》前隔水上有项元汴题签,认为作者是朱锐。此后的300余年间,从明清至民国时期此卷被公认是朱锐所作,直至1937年由朱家济考证出此卷作者为武元直。而李日华在《六研斋随笔》中提到曾购得武元直《东坡游赤壁图》(下文简称"李本")。故一系列问题在晚明浮现出来:按生卒年判定,项子京在前而李日华在后,如果项氏已拥有《赤壁图》,那李本从何而来?项氏和李氏所拥有的《赤壁图》是否为同一卷,二人先后收藏?亦或是同名作品?还是常常出现的双胞胎案?《赤壁图》如属最后一种情况,那孰真孰伪?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放在一起调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的审美特性,指出作品既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内核——哲学观念,又阐发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格理想和人生修养准则,以及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和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9.
李学农 《阅读与鉴赏》2010,(5):36-36,3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似文献   
10.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