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98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我读过的书就像夜空中的繁星那样数不胜数,在繁星之中有一轮圆圆的明月,这明月便是《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到董卓进京,从三顾茅庐到火烧新野,从草船借箭到火烧赤壁,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这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就像在上演一场有情有义的英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被抹杀。他在几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  相似文献   
72.
夏文先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苏轼的思想“宏博通达”,复杂多变,儒、释、道三家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进则孔门之道,退则老庄佛禅,三时有交织,难以明辨,且不同程度地呈现在他的社会生活及创作实践中。比较明显的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三游赤壁所作的三篇诗,较明晰地反映了他思想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主“儒”思想向主“道”思想的转化。  相似文献   
73.
薛华  任先 《现代语文》2009,(12):46-47
本文通过对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析鉴赏,总结了苏轼刚正不阿、积极入世同时又超越世俗、旷远宏达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对词所做的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74.
李婷玉 《现代语文》2009,(12):100-102
一、背景 本节课的赏析内容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感慨自己的功业无成。教学前笔者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经过小半学期的诗歌学习,  相似文献   
75.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相似文献   
76.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取了苏轼的《后赤壁赋》一文,在注释①中编者说本文“表现的是一种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好多赏析文章也是这种观点。果真如此吗?对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7.
贬谪黄州的苏轼似乎与赤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的"赤壁三咏"中,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自然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感慨.试从赤壁情结产生缘由、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释,力图让苏轼赤壁情结更具体、更形象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78.
不灭 《学生电脑》2009,(10):21-21
夏亚:随着《赤壁》线上交友平台的推出,师徒系统也随之更新。全新的师徒系统不仅让新玩家能够快速升级。获得丰厚的奖励,也能有专属“师傅”培育,是绝佳的信任成长福音。  相似文献   
79.
因为与前辈知名女演员宋佳同名,她被人们称为小宋佳,这既是种偶然,更是种无奈。在一般人眼中,小宋佳星路坦荡、顺理成章。其实不然。不是所有演员都有这种幸运的,当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的时候,才会和这个世界的某个人或者某个东西搭上,仿佛人生跨入了另一个轨迹,像钟表的无数小齿轮一样不停地转下去。  相似文献   
80.
近读孙文辉先生《(赤壁赋):自然之乐与历史之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2,下简称“孙文”)一文.有感于解读经典文本的观念与方法的问题.遂撰此文以为探讨。孙文重新阐释苏轼《赤壁赋》(《前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据实修正教学参考资料中存在的偏差(例如以“乐-悲-乐”简单概括《赤壁赋》的感情脉络),有领会深度,有文化历史材料的引证,其核心之论“双重意蕴”说及相关论述有助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教学阐释,但也引发了有关“绝对化”的可商榷深辨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