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12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150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64篇
信息传播   2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宗白华先生极其看重他青少年时期的诗作———《流云》小诗,在89岁撰写《艺境》前言时,认为该诗与他的学术文章同等重要:“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1](P1)为此,本文在解读这组诗时,一方面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赏析其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2.
江南道教音乐获得世俗化品牌传承是当代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江南道教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品牌传承必须结合时代进行创新细分用户群体、处理好与音乐代言人的关系.在传承中,必须注意避免侵犯版权.  相似文献   
63.
清代蒙古族杰出诗人梦麟,诗歌才学早显,与以"吴中七子"为代表的江南士子交游甚密,在仕途、才学、学业上对他们拔擢、延誉和引领。因其蒙古八旗贵族身份,与"吴中七子"等后进辈们的交游则具有跨阶层和跨族际的文学、文化交流意义。  相似文献   
64.
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经过对江南制造局译书有有关文献的全面考查,作者重编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目,计得已刊未刊译书241种,作者还就旧有沪局译书书目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对一些译著的底本,出版年代等问题的考证也有进一步的收获。  相似文献   
65.
马定祥 《收藏》2008,(3):128-129
在洋洋大观的中国钱币中,能称得上珍品的可谓凤毛嶙角。占钱中有“天显通宝”“大齐通宝”“建国通宝”等;银币中有“吉字一两”“湖南”“陕西”“福建光绪壹圆”等;铜元中有“江西辛亥大汉”“安徽九星十文”“江南甲辰二十文”“四川当三十”等;纸币中有“中统宝钞”“甘肃司钞”“湖北壹大元祖票”等,不胜枚举。对于这些久享盛名的大珍品,或许人们早已悉知,  相似文献   
66.
陈晓友  陈建国 《收藏》2008,(8):122-123
佩长命锁求长命百岁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旧时扬州,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百姓,都喜欢给子女佩金银锁饰,他们相信佩锁会给小孩带来平安、吉祥、富贵。小儿佩颈饰据传是从古荆楚人端午辟邪系丝线的习俗而来。江南古籍《留青日礼》记:“江南小儿周岁颈戴五色彩丝绳名‘百索’。”随着古人审美观念的演变,简单的“百索”点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于是将“索”引申为金属制的“锁”,古代认为,  相似文献   
67.
王照宇 《收藏》2009,(1):82-83
明代中期以后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至钱塘江,西达皖南徽州,东到东海地区的书画创作和收藏群体。这股收藏习尚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藏家辈出,其成员有贵族官僚、地方名流以及文人雅士等,从时人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汪珂玉的《珊瑚网书画跋》以及顾复的《平生壮观》等相关著述中不难发现,这个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书画收藏的一个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68.
《钓鱼》2008,(5):70-70
武汉武昌区一张姓钓手近日在靠近长江南岸一侧的趸船上,用串钩钓起一条16千克多重的大江鲢,很多市民闻讯都前去看新鲜。  相似文献   
69.
绣江南     
  相似文献   
70.
老舍的《想北平》与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都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表现的都是较大范围的景象特点,都体现出闲适的情调,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都在其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但是,两篇文章又是那样不同,它们体现了两个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及其不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