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6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九州撷韵     
《老年教育》2009,(11):50-51
沁园春·六十国庆寄怀 引曲黄河,弹拨长江,海歌旗招。看雪峰神女,锅庄天路;蟾宫仙子,横弄玉箫。击缶和声,频张画卷,圣火金辉融鸟巢。凝望眼,正龙酣狮畅,浪逐心潮。  相似文献   
162.
潘涌 《学语文》2009,(2):4-5,9
近年,在与浙江语文名师班学员同赴京穗苏等课改先进地区的教学观摩中.强烈感受到新课程在很高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风貌。它刷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刷新了语文教师的研究观念和方式,刷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但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暴露出教学过程空泛化和教师角色两难化等问题,尤其暴露出新形式主义倾向,导致一些语文课“看头”有余、“味道”不足。由于语文新课程实施,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就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新课程秀”。有的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未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探究讨论。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学生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遑论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  相似文献   
163.
对《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一词,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都这样注解:“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从这一注解中不难发现,它只是讲明了“粪土”的用法,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并没有解释出具体意义,显然注者是将“粪土”理解为现非常用义,  相似文献   
164.
两宋《沁园春》词多达4百余首。通过对这些词作进行定量统计,我们发现其题材涉及祝颂、应酬、咏物、闺情、别离、咏史、咏怀、隐逸、爱国、节令、伤春、相思、怀古、羁旅等很多方面,其中表现祝颂、咏怀、交游酬和、隐逸等题材最多。而闺情、艳情类题材较少。这表明,两宋《沁园春》词已从过去那种表现闺阁、家庭、男女艳情、个人身世的感叹的传统题材中走了出来,更多表现社会、政治、人生,走向更为广阔的时代、人生、社会,在两宋词人手中,《沁园春》调已基本做到同诗文一样,成为可以自由抒情言志的一种词体。  相似文献   
165.
吃东西.如果不懂所吃的东西有何营养价值,不去探究其有何功能作用.那么.吃久了.肯定会产生厌食.甚至一提它.还会闻其名而“色”变.读书亦是如此.尤其是语文的背诵.假如不用心去品味材料的“营养价值”.不去钻研它美妙的思想境界.背久了.肯定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出现疲惫、烦躁、头疼、郁悒等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自觉处理“背诵”背后隐藏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当代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引导呢?下面,我结合《沁园春.雪》这篇词作的背诵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6.
<正>一、体验:立体感知,触及作品的灵魂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让学生唤醒自身的抽象层面的触觉,让学生进入文本,立体感知,触及文本的内核,引起心灵的共鸣。视觉与听觉是人类对外界信息摄入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最直观,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往往因为个体性格、兴趣、知识层面等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不一定我们认  相似文献   
167.
上海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共有三篇课文:《沁园春·长沙》、《跨越百年的美丽》、《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单元提示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特的。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居里夫人站在智慧的高地,坚守理性的美丽。即使普通人的生命也各有其精微与美妙,不可重复。体悟创造生命之美,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意  相似文献   
168.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核心应该是体验,是在体验之后的反思。的确,文学作品需要的是学生能够深入地去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活生生的生命世界,而并非局限于对作家意图的探寻。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不能够以简单的理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因为这样学生很难深入文学世界,只能在文本边缘上徘徊。因此,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并在引导其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9.
钱忠福 《考试周刊》2015,(15):24-25
文章从"去泛政治化"、"知人论世"、"还原本位"三个维度对《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进行了解读,这既是对教材教参"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注解的一种质疑,又是对词作者的一场"翻案",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还毛泽东一个"风流人物"的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70.
卫华 《收藏》2007,(3):156-157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1936年2月东征途中在陕北所作,迄今已整整71年了。这首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具有超凡的艺术魅力,是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