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4篇
  免费   5篇
教育   5453篇
科学研究   118篇
各国文化   29篇
体育   93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44篇
信息传播   30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507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1991年,我参加了宜春老年大学的保健、书法、诗词等多个班次的学习,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诗词课,19年来未曾间断。回首来路,几多辛苦,几多乐趣,老年生活也由此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952.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题赠作家的只有一首,那就是专为丁玲写的《临江仙》,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953.
艺术扑朔迷离,实在令人着迷。少年上学时未学过平仄韵律,青年时只写过顺口溜的我,退休后竟然对古典诗词这门古老的艺术“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954.
一、背诵主义不管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普遍的背诵主义倾向。古诗词当然要背诵,记诵积累是丰富文化底蕴的必需步骤,也是通向感悟、赏析的基础环节。但一切都简化为背诵,不仅古诗词本身需要背诵,字面意思需要背诵,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现了怎样的美好意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都不是理解、感悟而得,而是咿咿呀呀地记而诵之,就有些“一地鸡毛”了。  相似文献   
955.
我国是个泱泱诗国,有着丰富的遗产和悠久的传统。“周之诗、楚之辞、汉之赋、六朝之骈体”,唐诗、宋词、元曲乃至今之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明珠璀璨。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大有加以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然而,在当前古典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重理性而轻感受的倾向,诗词的意象、诗人的形象等,根本无法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更不要说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把握了。  相似文献   
956.
各地中考诗歌鉴赏题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古诗词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强、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具备古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鉴赏技能和相应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57.
尚雪红  宋娟 《天中学刊》2010,25(3):69-72
整个唐宋词的发展流变历程是一部诗词互动互律、时即时离的发生发展史,在词体发生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诗体发展的中轴线,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别是一家"的向外张力.木斋新著<宋词体演变史>,不仅充分认识到词体研究中诗体参与建构的重要作用,一以贯之地秉持其大文学史观的学术理念与多元开放的研究视角,在历史文化参照体系的介入中,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二律制约的驱动中,演绎"诗词互动"的词体运行轨迹,建构"诗词同构"的词史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58.
文学修养似乎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大致说来,就是指人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具有的知识和思想、情趣和气质以及在阅读和理解、表现和表达上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它涉及入和出两个方面,阅读、  相似文献   
959.
诗歌鉴赏题一向是高考题目中考生得分最低的题型之一。我们一直强调高考复习要回归课本,可对诗歌鉴赏却抛开教材,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选出一些个例去操练,结果做过之后,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印象,下次换一首诗就又不会了,费时费力,显然不可取。  相似文献   
960.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作为重点内容来抓,而且要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