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1篇
教育   494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壮语童谣是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壮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英语童谣则是西方国家行为习惯和文化心态的重要体现。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对壮英童谣语言风格展开对比,以期探讨不同童谣状态下的语言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542.
20世纪前期,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文体研究中“诗歌”所纳的范围很宽,包含儿歌、民歌、童谣、谚语、旧诗、新诗、词曲、其他等,理论研究的重心在儿歌与童谣。1914年周作人的《儿歌之研究》、1923年冯国华的《儿歌的研究》、1926年褚东郊的《中国儿歌的研究》堪称这时期儿歌研究的三个标志成果。对这三个成果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详细梳理论述的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43.
清代以降,传统文人的天籁说、域外学者的真诗说等观念深刻影响知识分子“眼光向下的革命”,引发其关注和搜集北京童谣的学术自觉。20世纪末至今,北京童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广泛融入儿童的教育实践。北京童谣是人民群众文化审美的典型代表,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北京童谣作为扎根民间的口头传统可提升儿童的美育素养;作为寓教于乐的传统游艺可促进儿童的潜能开发;作为诗性表达的文化记忆可增强儿童的历史自觉,其助人成人的教育价值愈发彰显。  相似文献   
544.
李敏 《小学教学研究》2023,(28):84-85+91
童谣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在儿童语言发展、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心智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已逐渐达成共识。文章从童谣中提炼并首创“三向”童谣概念,即“童心向真”“童心向善”“童心向美”,根据童谣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5.
蔡静 《小学教学研究》2023,(2):65-66+69
童谣阅读,基于学习生态理念,统整场域要素,构建阅读文化空间,在适时的空间、合适的时间,通过教师引导、儿童主体、大人与儿童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畅读童谣中爱上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遇到的事情用童谣来表达,从而自然而然地进行读写转化。  相似文献   
546.
在幼儿园传统体育游戏中加入童谣,更具趣味性、规则性、教育性和竞争性,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由于场地、体育器材等的限制,把童谣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不受条件的约束,更能调动孩子们锻炼的主动性。幼儿园也可以结合本园的特点,对童谣适当地进行创新和改编,更适合孩子们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本文以《跨步抓人》的童谣为例,来研究在幼儿园中将童谣融入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547.
位于楚文化腹地的荆门沙洋地区民间童谣题材广泛,蕴藏量丰厚。其寓故事、游戏、歌声为一体,呈现出音韵的和谐与语言的节奏感,能真实地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影响孩子身心。沙洋童谣具有民俗性、阶段性和律动性特征,展现了荆楚方音及楚风遗韵。新时期沙洋童谣可通过社会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家庭游戏引导等方式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