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这一代”人的婚姻注定内心分裂:受教于封闭的纯真年代,拼杀于开放的花花世界;失去了传统道德的围栏,却又无法真正自由地跑马;奉行“从一而终”,但很少人相信白头到老。爱了、婚了、散了,一代人跌跌撞撞到中年,感情没着没落,结局没黑没白。  相似文献   
22.
音乐魅力之大至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而诗歌如诗骚、如乐府、如唐诗、宋词、元曲作为音乐文学,在雅、清、燕、俗四代音乐的羽翼下,经三千年风雨盛传不衰,然至明清却"莫能继焉也"。终其要因,盖失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将明清俗乐与明清山歌(民歌)结合以明世。于是,诗歌至明清竟成遗韵绝响。故曰:"作诗苟不为声,虽意止而不能远。"而予即从诗与乐之关系论诗歌之没落,并建议其至而今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3.
黎霞 《档案与史学》2011,(11):62-64
新军是清末辛亥革命前夕特定时期的军队的称谓,是清王朝“新政”的产物,在近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存在时间短,所以有关史料存世较少。上海市档案馆保存了一组新军练兵的照片.这些珍贵的影像随该馆第十七批开放档案已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24.
“山岭高而看天,白云深而路遥。”抬头看天一直为古人所尊崇,所倡导。而今的商品时代,出现了难以尽数的新观念,现代人往往不再会被一个思想体系所控制,于此却很容易造成思想体系的没落。思想体系的没落不免导致心灵的、理想的没落,使得精神上出现了一种无依无靠的漂泊感。因而现代人更需要抬头看天。  相似文献   
25.
《施公案》是清中叶唯一一部侠义公案小说,它在中国侠义公案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后的《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影响甚大。《施公案》中绿林好汉走向没落的趋势,奠定了此后侠义公案小说中绿林好汉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6.
李华 《知识窗》2008,(1):11-12
UT斯达康最近推迟了2006年度报告的发布日期,而上个年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显然UT斯达康需要时间来理清头绪,包括公司的决策与期权纠纷等方面的问题。许多使用小灵通的人应该知道UT斯达康,这是一家较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曾经创造了令华尔街震惊的增长神话,股价曾触及到70美元,但最近却遭遇了不少麻烦!  相似文献   
27.
张爱玲<传奇>主要是女性的形象世界,但其中男性的精神与命运更直接地对应着没落、崩溃中的旧时代主流文化.作为另一条线索,它反映了中西文化对撞、交融过程中变革、"向上"进程之外的另一番景象,具有更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8.
《斜阳》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一般认为《斜阳》中的母亲是没落贵族的全权代表。但是联系太宰治战后的反俗,母亲身上留有太宰治反俗精神的影子也是显而易见的。母亲不仅是没落贵族的代表,也是精神贵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29.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30.
新时期的纪实小说是一种具有十足"先锋姿态"的小说文本,它以其非虚构文学所带来的近距离审美形态成为文坛的"宠儿",产生了以张辛欣、刘心武等为代表的纪实小说作家,更有<北京人>、<五·一九长镜头>等"经典性"文本.但是,当代文化界的浮躁之气,同样使这一艺术创作实践"浅尝辄止",随后,升腾而起的"商业化"写作,也纷纷冠以"纪实"之名,在众多通俗"读物"呈现一派"繁盛"之时,纪实小说这一"先锋性"文本走向了没落.本文试图探究其兴盛的背景,以及其走向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