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41.
《恶之花》出版之初,遭到了评论界普遍的猛烈抨击,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好奇。多少年以来,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代表作《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本文旨在分析波德莱尔其人及其代表作《恶之花》,透过诗人看似邪恶的诗歌触摸到一种名叫责任和道德的特别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42.
波德莱尔是一个具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独特审美追求的人,其离经叛道的艺术追求,使诗人走上一条孤独的坎坷之路。诗,心声也。该通过对其诗的理解重在揭示艺术追求给诗人心灵世界留下的心理痕迹。  相似文献   
43.
本文试图追溯1919到2000年间波德莱尔在中国翻译、研究的历程,认为大体上可以198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折,后一阶段则为复苏、繁荣期。  相似文献   
44.
“厌倦”,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震荡的精神气质,是19世纪末叶波德莱尔等人颓废浪荡的“世纪病”的一个根本方面。“厌倦”气质的发生隐秘或基本隐涵在于:“诗人”与“大众”及“城市”之在体性混融,以及审美冲动和文化格局双重的“距离消蚀”、审美与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隐秘(隐涵)发生的根本诗性动力或机理,是“诗人”自身的一种现代性处世体验的努力,其所包孕和触及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承续性意义的“以审美证明生活”的现代性态度及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45.
沈佳 《考试》2009,(1):111-111
波德莱尔的《忧郁之四》让人读后有一种压抑、郁闷、沉重的感觉,有如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压在身上动弹不得。也许刘老根在被骗之后、发疯之前的感受就是这样吧——憋闷,好像有无数金丝缠在身上,捆住手脚,不能挣脱。  相似文献   
46.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47.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48.
本文对美国当代诗人金斯伯格和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前者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后者影响的接受问题,指出两人的文学成就丰富了审美"同情说"的内涵,并在早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座经典传承的桥梁。  相似文献   
49.
旧时光     
阳光,由远及近,渐温渐暖。一缕缕光丝穿透浑浊的黑夜,汇成淡淡的光晕,吞噬着点点零碎黑夜的痕迹。光晕稀稀疏疏地拼凑成形,夜,早已悄无声息地离去。睁眼,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习惯性地看向窗外。樱花树在暖阳的笼罩下散发淡淡的光芒。只有树下那抹单薄干净的背影早已不复存在。原来,你还没回来。清泪垂坠,悄然无声。锦瑟年华,恍然已逝。十年早已在时间的河流下磨平了棱角,唯有那记忆中的我们,依旧笑靥如花。不知在地球另一端的你,是否怀念过那段我们一路走过的曾经。小羽,你还好么?  相似文献   
50.
波德莱尔《恶之花》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深远。戴望舒的《〈恶之花〉掇英》是中国译介波德莱尔的重要文本。从20世纪20年代求学于震旦大学,到40年代出版《〈恶之花〉掇英》,可以说,戴望舒的一生一直与波德莱尔相伴。波德莱尔诗歌深刻影响着戴望舒的创作。通过翻译《恶之花》,戴望舒在东方应和着波德莱尔的诗学主张和审美追求。戴望舒也在翻译中改造了波德莱尔,进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