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4738篇
科学研究   876篇
各国文化   109篇
体育   353篇
综合类   244篇
文化理论   91篇
信息传播   76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394篇
  2014年   745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道德经》为核心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 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终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调“尊道而贵德”以生长代替竞争。 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形态有一解构之作用。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相似文献   
992.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道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99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三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即冥界、人界和仙界,其中以神仙、道士为主角的仙道题材在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者以神仙世界作参照,借仙人的超凡脱俗、仙术的神奇怪诞、仙境的自由美好来劝善惩恶、警世砭俗,以寄寓作者愤世、劝世、救世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995.
996.
较之西方美学推崇的外在形式和谐,发源于天人合一的深远背景、以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更加深入地触及到了"和"的本质。这主要在于:(1)由天人合一所推衍出来的意境创造理论,正确地体现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产生了一种独具风采的审美样式,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2)揭示了和谐的实质,将艺术辩证思维和方法引入审美领域、启发美学家艺术家们自觉地运用相反相成的法则,将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有机协调起来,以造成一种起伏变化、抑扬曲折的艺术审美效果。(3)作为一种思想原则,"和"演化出了诸如虚实、情景、文质、风骨、奇正等一系列相对范畴的精湛论述和运用,对后世美学艺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看,"周孔之道"的生成关乎先秦儒家的话语形构。春秋中后期以来,面对现实危机与变革需求,诸子纷纷建言立说,并围绕"圣人救世"的思想主张交相驳难。其中,儒家作为观察、感知、记录和教化的主体,通过描述、阐发和辩论等方式形构"圣人之道"话语。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以"六经"为核心的古代典籍成为儒家经典并取得权威地位,"周孔之道"也得以在儒家的话语运作中被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98.
写作的意义     
肖川 《湖北教育》2006,(1):61-61
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即“文以载道”的那个“道”。  相似文献   
999.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课堂,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道",便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最高准则,是终极真理。学亦有"道","道"是儿童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儿童成长的应然要求,假设通往知识彼岸的路不止一条,那么学习就应该让儿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尊重学情,尊重差异;教亦需遵"理",课堂有无限可能,变化之中又必须遵循不变的教育规律,关注学习需求,满足学习的心理真实感;尊重数学理解,顺应学习的心理认同感;把脉真实学情,对儿童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性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