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民国女词人徐蕴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女词人徐蕴华,字小淑,号双韵.才华横溢,诗词俱佳.其词作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时代感较强,且词作语言清新秀丽、风格多样,并在词境上有所开拓.其词不仅是对词体文学的承传,且具有心灵史的价值与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2.
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身后有着强大的亲戚政治网络,而她在靖康之乱后却一直过着漂泊而贫困的生活,其原因何在?本文将通过研究李清照的亲戚网而揭开这个谜底。  相似文献   
83.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词的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在李清照的词中,众多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优美的词境。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统计分析,结合帘本身所具有的分隔和屏障的功能作用,以及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探究帘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帘意象中所寄予的词人的闺妇闲愁和国破家亡的哀愁。  相似文献   
84.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相似文献   
85.
师: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相同。清新隽永,自然超逸。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哀婉动人,这位词人是谁呢?  相似文献   
86.
“学有余而约以用之,善用事者也。”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白石诗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就诗词创作而言的。姜夔认为,在诗词创作中,诗人在“用事”时,应当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严格的取舍与剪裁。即“约以用之”。用姜夔的这个创作主张来评价梁实秋的怀人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用事”特点,笔者以为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87.
鲁竹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54-57,82
浙西词人吴陈琰为“浙西前驱”曹溶的学生,于康熙二十年同淄川名宦唐梦赉相唱和,留下一百三十多首词,并与其他浙西词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吴词境界阔大、慷慨俊爽,与其师曹溶一脉相承,却与典型的浙西词风迥不相侔。吴陈琰作词之时正是浙西词派发展壮大之际,他的创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浙西词人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创作群体走向文学意义上的流派之经过。  相似文献   
88.
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在其饱尝甘苦的人生中,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给后人留下了一系列咏梅佳作:“红酥肯放琼包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写梅花含苞欲放时瓣如凝脂、幽香袭人的美好形象;“寒梅占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描绘梅花初绽时的形象,同时也抒发自己赏梅时的愉快心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相似文献   
89.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道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方外之士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道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道家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90.
《花间集》中屡屡出现的江南美景、风物、人情等意象反映了积淀在花间词人心中的“江南情结”。这种情结是花问词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体现,它的产生与“江南”在中国文坛上的传统意义、当时西蜀的社会风气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寄托了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清平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