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7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苏轼的词作中,其涉梦词数量丰富,内容多样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味。其中,"记人咏物、怀旧惜别、人生如梦"是苏轼涉梦词创作的主要内容。而在影响苏轼涉梦词创作的诸多因素中,个人人生经历、佛道思想的影响、前人涉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起到了主要作用。苏轼的涉梦词还反映了其对词体进行革新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强化和传统婉约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92.
在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不当的涉恐网络舆论扩大了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秩序。只有利用现代法治规则认识和规制涉恐舆论的传播活动,完善涉恐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制度,才能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3.
正一、考点解读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往往通过填空、简答问题的方式,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根据甲(晏子至……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乙(景公游于寿宫……鳏寡有室)两文(均选自《晏子春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解答这类题时,也要和现代文阅读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  相似文献   
94.
涉检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针对与检察机关有关的事件、行为及问题发表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与看法,并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它具有弱权威性与强参与性、突发性与紧迫性、监督性与批判性、“乌合之众”与道德至上倾向以及理性缺乏与群体极化倾向等特点。网络时代要求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涉检舆情引导,其本质在于检务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目的在于提升检察机关的美誉度与执法公信力。科学进行舆情引导要把握介入时间、介入姿态、介入方式、介入途径等四项基本原则,依法解决实体问题,灵活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多种传播宣传技巧。  相似文献   
95.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的决心,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和处置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涉腐舆情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涉腐舆情应对与处置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健全网络涉腐舆情法律规制、构建网络涉腐舆情预警机制、强化网络涉腐舆情应对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反腐倡廉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96.
"第二大经济实体"一词自2011年开始融入外媒涉华报道中,成为报道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标签。本文首先考察了2011年2月至今"第二大经济实体"相关的西方新闻话语全景。重点研究英国大报在新闻话语投射出的中国镜像,通过语料库主题词和语义趋向分析挖掘该类新闻的视角选择和材料组合等新闻操纵手段。  相似文献   
97.
文章针对涉台用语,结合编辑实践,兼顾复杂情况下问题的处理,分类提出具体操作层面的技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8.
《陈涉世家》是历史名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几十年了。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教材注释,是辗转沿用了刘宋时的集解、唐人的索隐和正义,这些注释无疑是古人注解《史记》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加上年代久远,后人对《史记》的研究已有了许多发展,所以不可以照搬照抄。本人在备课中发现《陈涉世家》的注释有几处不妥,为防止谬误流传,一一正之,并求教于大家。陈胜者,阳城人也阳城,课文注释“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辞海》《辞源》说法相同,都是认为陈胜的家乡是河南登封。可是,这些传统的解释是经不起推…  相似文献   
99.
"执行难"是生效民事裁判不能及时得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执行难"既削弱了司法权威,使案件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生出质疑,又影响社会和谐,聚集社会矛盾。倘若生效裁判的涉诉主体为特困群体,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其执行问题就会变得难上加难,执行救助制度是破解涉诉特困群体执行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多种手段对涉诉特困申请执行人进行必要的救济,既切实保障了涉诉特困群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现实窘境,又缓解了社会矛盾,凸显司法的权威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率先出台了相应规章,有针对性地对涉诉特困群体进行执行救助。通过价值分析的方法判断现存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价值,对该制度的目的价值和功能价值进行剖析,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0.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案件由于其主体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执行案件,所以其"执行难"问题就更加突出,这类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均为特殊困难群体,尽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穷尽所有的执行手段,但由于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最终法院不得不执行终结。这样,常常会使当事人觉得"赢了官司输了钱",使原本就属于困难弱势群体的申请执行人生活更加艰难。针对这类执行案件,建立我国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通过国家、社会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事人实现或部分实现权益,既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又切实对权利人实行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