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的精神需要没有获得足够重视,这样就出现了很多缺爱缺安全感的孩子。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是做班主任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个案为基础,探索了缺爱缺安全感的孩子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无条件接纳孩子;其次要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爱、信任和耐心;最后适当地联系家长,促成家校的协同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52.
一、评语要因文施评,忌千篇一律 作文评语的日的是成就学生的写作,要有效力,要有意义.于篇一律的评语违背了作文教学目标,也违背了老师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南辕北辙。大家常说一些诸如“生活气息不浓”、“不能围绕中心选材”、“描写不细腻”、“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等评语,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是知道些意思,但由于太概括又不知从何下手,使评语失去其意义。  相似文献   
53.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飞蛾扑火究竟是为了追求爱情,还是为了寻找光明,千百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曾赋予自己“传媒人”的使命,在以“飞蛾扑火”般的义无返顾与执着投身网络传媒的火海中,炙烤生命,感受收获,遂突然醒悟:飞蛾扑火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使命。  相似文献   
55.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56.
郭秀敏 《新疆教育》2013,(10):114-114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相似文献   
57.
作为教师,要全面衡量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将其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困生,学生成绩不佳,但他们平时的表现都十分诚恳,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教师,要全面衡量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将其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8.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  相似文献   
59.
唐代是诗歌达到极盛的时代,晚唐诗歌风格多样,虽与盛唐诗格调不同,但却以其独特的诗风吸引着人们。在晚唐的社会环境中,在浮艳世风的诱惑和世俗文化潮流的包裹下,晚唐诗歌必然形成绮艳的风格。大批艳诗的出现,标志着齐梁诗风的复归。然而,与齐梁诗风不同的是,晚唐诗歌多世俗情调,少贵族气息,这也正是其进步之所在。晚唐礼崩乐坏,在这种情势下,诗歌已由书写客观外物转为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深情绵邈的心灵幽韵,从而,确立了晚唐诗歌最具代表性的典范诗风。  相似文献   
60.
新时期以来绿原对政治抒情诗的回避,反映了诗人立志于救赎自身的选择,因此他主要写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与积极进取的态度相关,他诗中“走动”的形象同时也是他痛感生命的美学体现。作为一个坚持终身写作的诗人,绿原的艺术追求是沿着一条充满了困惑和矛盾的道路前进的,他不断反思诗歌与人生的紧张关系而形成一种相对沉稳的风格,但是这种沉稳是一种动态的呈现。而晚年的平和心境使智慧得以融入深情,诗质的密度加大,情感的内容被理性的形式抱紧,让人在品读时感受到一种丰富的忧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