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40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浅谈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从中感受美声与民族唱法咬字、吐字的区别,从而了解应该怎样更好的歌唱,具体分析这两种歌唱方式语言的区别,总结两种唱法的发音技巧。  相似文献   
42.
徐珍红 《鄂州大学学报》2010,17(1):65-67,75
中国歌唱者中有一部分声音尖细、清脆的适合民族唱法的歌唱者。有一部分声音浑厚、共鸣极强的适合美声唱法的歌唱者,然而绝大多数歌唱者的嗓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要适应绝大多数歌唱者的“民美”嗓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交融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最大的区别就在咬字位置和共鸣腔体的应用上,因此.在“民美”唱法教学中除改变咬字位置外,更多的要从共鸣的角度来协调统一。巴巴罗一帕里,玛米夫人①的《嗓音共鸣》提出:人的全身是嗓音的音板,在良好的歌唱中,人的全身是一个复杂的嗓音共鸣腔,接受并传达发自声带而传向四周的振动。“民美”唱法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个“全共鸣”的声音。  相似文献   
43.
中国唱法是建立在中国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洋唱法的科学部分,在实践中形成她的独特性。其中,花儿演唱对构建中国唱法的意义重大,花儿演唱是中国唱法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价值、有发展的声乐艺术门类;为建立与实践民族的唱歌方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4.
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从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的那场争论到今天,一直是声乐界探讨的技术与文化问题。通过两种唱法的特点比较,初步探讨了二者结合与发展过程中,如何互相借鉴与发展,在技术与文化认同上求得两种唱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5.
从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的视角,以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声乐学习与歌唱实践,探讨了唱法女声在音色调节方面的借鉴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6.
我国的民族唱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演唱方法,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搞好民族唱法的教学,本文从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歌唱的咬字吐字、作品的演唱风格、演唱曲目的选择等方面谈了有关民族唱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7.
刘自芬 《云南教育》2004,(23):42-43
背诵是传统教学中学习文言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齿发衰白”,因而登上诗坛。现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高手?背诵,可以培养语感、积累知识、  相似文献   
48.
“比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民族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嗓音、共鸣腔体运用及吐字、声部划分方面有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49.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涮其气”的说法,在民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足歌唱的基础,认为“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并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因此,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0.
新时期新时代的高职声乐教学,应该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相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以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声乐教学的展开,要注重艺术实践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使高职声乐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