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440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分析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征,探讨了两种唱法的共性和差异性,教会学生灵活变通地处理歌曲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52.
《滁州学院学报》2021,(1):54-57
声乐艺术的"跨界"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引起中国声乐界学者的关注,然而"跨界"现象的理论成果并不多。近年来兴起的音乐歌唱节目中"跨界"演唱现象增多,通过研究几档有代表性的声乐性歌唱节目,对"跨界"演唱现象的起因、本质、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唱法的贯通融合、高等师范院校中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多元化思考。  相似文献   
53.
通俗唱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当今歌坛已拥有一席之地。但许多人只是单纯的喜爱这种演唱形式,而对于“通俗唱法”的学习和它的作用却认识模糊。本文旨在“通俗唱法”的学习、发展及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4.
杨树海 《文教资料》2008,(23):162-163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淮剧唱腔的发声方法和美声发声方法存在的差异,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中优秀的地方,结合淮剧唱腔的特点,从喉咙打开、声音位置、气息、语言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力求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5.
陈彦如 《内江科技》2006,27(7):85-85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中国的通俗唱法发展与欧美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本文从个人条件、基础训练、综合训练三方面入手,对通俗唱法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6.
文章就“真声型” ,“假声型”和“混声型”的唱法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探讨 ,并举例说明三者之间的用嗓区别 ,以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57.
好歌放送     
《中等职业教育》2007,(11S):44-44
《爱到无可救药》是开启品冠歌唱生涯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张专辑。这次的品冠,怀着如同新人的心情,在专辑中的突破自我,也许你我都会发现品冠的笑容更加灿烂更加自信。这张专辑不论是包装劳动者是歌曲里的词句、旋律、唱法,都可以让人听见一个很不一样的品冠。说真的,原本脑海里的那句:应该就是那样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8.
本文由当今声乐界欠缺世界级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这一不良现象,阐述了男高音唱高音难,难在何处?分别从三个不同侧面加以逐步解决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9.
张海屏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2-103,16
本文中,笔者就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与高师音乐专业的生源状况,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高师声乐唱法选择展开讨论,认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引入通俗唱法,将其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并列,对于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本身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在具体的高师声乐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崔学宝 《文教资料》2005,(33):110-111
刘淑芳虽年逾七十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原因之一是她探索的“科学唱法”对她的歌唱青春和活力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她认为,一个好的歌唱家首先要有科学的歌唱方法,其次要有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第三要善于和观众交流,用歌声沟通彼此的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