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314篇
科学研究   98篇
各国文化   137篇
体育   470篇
综合类   257篇
文化理论   73篇
信息传播   152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沈德潜和纪昀在学批评史上一直被相提并论,二人的诗学有一致处,也有差异。相同处主要体现在对经世致用的看重,对诗教的维护,对温柔敦厚的要求;差异主要表现在道观的不同和诗学研究重心以及具体看法的不同。他们诗学的特点和他们身份的不同定位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2.
厄尔·迈纳的跨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100-103
  相似文献   
53.
顺治八年(1651),八旗始行科举,康熙朝成为定制.与京旗相比,驻防八旗科举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嘉庆以前驻防八旗需赴京应试,嘉庆朝实现了就地化,道光朝由文科改试翻译,同治朝以降直至科举废止文科与翻译科并行.驻防八旗科举阶段性特点的形成,缘起于清廷鉴于驻防八旗中诸如汉化、生计困顿、武力衰退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以驻防八旗...  相似文献   
54.
以救灾和稳定物价为核心功能的仓储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清代的常平仓制度继承前代仓储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以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常平仓的建设运行。清代常平仓发挥着储粮备荒、赈济灾民、借贷便农、平籴粮价的重要功能。作为维护封建政权政治经济稳定的制度机构,常平仓的建设运转和功能发挥根本地受到封建社会制度设置、管理模式、吏治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常平仓的兴衰与清朝封建统治的兴衰相始终。考察清代常平仓的制度得失、作用局限、兴衰状况以及背后的原因对了解中国古代仓储制度乃至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社会调节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姚旸 《历史档案》2007,(2):24-31
律例并行是明清两代极具特色的法制现象.这一时期,例作为法典的补充形式被最终确定下来.有清一代,例在创设、施用等多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几乎获得了与正律相等的地位,清代的律例关系也已超越其本身的价值意义,成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6.
王道成 《历史档案》2007,(3):128-131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梁启超在谈到慈禧修颐和园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吾尝游颐和园,见其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  相似文献   
57.
清代统治者为了整顿吏治、巩固皇权,制定并推行严格的任职籍贯回避制度,导致地方官员的客籍化,使官员的个人生活与朝廷监控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此,朝廷构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在有限保障官员权利的同时,又对其实行严厉的监管。该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员的困难,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官员的懈怠与放任,最终影响了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58.
在中国当代的口语诗谱系中,小海的口语诗是一种“转场”的口语诗,具有另开一路的意味,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突破,从形式到内涵一直都处在创新与探索中。他回避激进的写作路径,不走极端,讲究节制的美德和艺术的圆融之美。往更深层看,“偏移”的口语诗学、“中间”的先锋诗学、“兼容”的本土化诗学,是小海口语诗创作所包含的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维度,也是其口语诗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追求。  相似文献   
59.
清代文人笔下的刘三姐传说展示的是传统社会文人们的“白日梦”。清代文人通过对民间流传的刘三姐传说的改编,在幻想中满足了成为民间歌王的“野心”,以及对传说中天才歌手刘三姐产生的“性的愿望”。清代文人对刘三姐传说的记述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者又不能不注意到清代文献中刘三姐传说的记述者从个人趣味出发生发出的种种想象导致的民间创作面貌的改变。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保证刘三姐传说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0.
清代山西村落民众认为,庙宇为补正风脉而建,庙宇只有选址正确才会发挥作用。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民众确立了村落庙宇选址原则:宏观层面,在山间主脉、山水环绕处建庙;中观层面,在村口、路口、空旷处、河流处及其它风脉缺失处建庙;微观层面,在五行八卦原理下确定最终方位。三个原则层层推进,使村落处于神灵严密保护之下,形成了一个闭合的、聚气藏风的格局。在民众眼中,这些原则和格局能够滋养风脉,防止外来煞气入侵,阻止灵气外泄,结束水脉,补足缺失风脉,为他们带来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