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2208篇
科学研究   76篇
各国文化   73篇
体育   372篇
综合类   143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57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1.
许惠敏 《福建档案》2003,(5):52-52,F002,F003
  相似文献   
12.
本刊曾于1995年第2期、2000年第1期分别公布了《清末北京外城巡警右厅会馆调查表》、《清末北京外城寺庙调查表》。这两个调查表,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民政部成立后,为了解和掌握北京社会的基本情况而进行的全面调查的成果之一。现从馆藏民政部全宗档案中,选出《商户调查表》刊发,供研究参考。因原表部分缺失,故只刊发外城巡警右厅三区、四区和左厅四区调查表。为排版方便,原表中注“不住铺”字样以“*”号代替。  相似文献   
13.
刘思泽 《收藏》2001,(2):64-66
1991年1月国际集邮联将税票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别,允许参加邮展竞赛,使税票的集藏者和研究者急剧增多,印花税票在收藏品市场的交易也日趋活跃。民国14年“木板印花壹角大票”(以下简称“大票”),在1991即被收藏者所重视,有关“大票”的论述文章不断在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发表。近期税票专著也把该票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十日(1906年7月30日),河南巡抚奏呈《河南省学务公所章程》第一条规定:本公所以学部奏定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为宗旨;第二条规定:本公所以普及教育,养成国民之道德、智识、技能为成绩。是年,成立学务公所,统筹全省兴学事宜。民国初年,无提出新的教育工作方针,除忠君一语不适用外,大致仍如前定。1919年8月5日,省政务厅教育科主办的《河南通俗教育报》创刊,其宗旨为提倡社会教育。1921年9月21日,以省长张凤台为首的河南“四存学会”提出“采古制、振风俗”的教育宗旨。1927年,…  相似文献   
15.
16.
近代以来,欧美等国为维护经济活动秩序,普遍建立了信用调查机构,专门从事企业及个人的资信调查。20世纪初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已具有相当规模,资信问题愈来愈成为影响经济往来活动的重要因素。1932年近代中国的第一家征信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在上海成立,其信用调查业务迅速扩大,并在一些主要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展信用调查工作,其逐渐建立健全的信用调查制度和方法对近代中国信用调查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罗宏才 《收藏》2008,(3):51-55
民国定鼎以后,由于满清王朝的覆灭,昔日曾经不可一世的王公贵族以及一度辉煌的大收藏家纷纷中落,大量文物精品相继进入各级艺术市场,许多军界人物以及富商大贾凭借既得的权力与实力,旋即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与左右艺术市场的中坚。他们之中除过一部分以收藏鉴赏及陶冶情操为目的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收藏家外,绝大部分出身低微,染指收藏更多的是为了附庸风雅、积累财富、炫耀身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强制推行的放垦蒙地政策以及民国时期在内蒙古盟旗的大规模开垦,对蒙古民族传统的自主权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严重的剥夺和破坏性影响。因此,放垦蒙地从一开始就不断遭到蒙古族各阶层的普遍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20.
清末切音字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并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思考。本文着重分析了清末福建切音字运动产生的背景和条件;通过对近代福建切音字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它 们的缺陷以及这场运动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