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篇
教育   462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52.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拯救济世的雄心,自由不羁的狂想与不遇的悲哀,仗剑远游、轻财好施的游侠风范,以及在无可奈何中的归隐情怀,共同构成了其诗歌的多重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3.
处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充足的经验,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上立足.正因如此,人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不服输的欲望(精神)得到肯定.但是在这理性的社会,我们是否也应该让自己输一次,得到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54.
《史记》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闾巷之人的入传,其中尤其以《游侠列传》中塑造的郭解形象最为引人争议。郭解作为距离司马迁时代最近的游侠,他的命运折射出社会专制的加剧和一个群体的没落。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时代动向,并用自己激情跌宕的史笔,写下了这样一篇奇特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文字,为后代人们提供了真实而鲜活的史料。  相似文献   
55.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收入了清代学者周容的《渡者之言》: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短短160个字,记录了生活中一件小事,引申出  相似文献   
56.
一、<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句教材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两个注解都有误,因为:  相似文献   
57.
《史记·屈原列传》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这样注解的:夺,强取。与,是不给的意思。  相似文献   
58.
论《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这部恢宏的历史作,在经过千年的风雨冲刷之后依然放射着夺人的异彩。司马迁以自己独特的笔法,独道的见解,切身的考证.记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皇帝、贵族、官司吏、将士、学、游侠、卜、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使许多史家更加难以望其项背的,是《史记》首开史书记载经济活动的先河。  相似文献   
59.
《屈原列传》第二段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句中的“夺”和“不与”,课本及许多资料都解释为“夺取”、“不给”,意思是说,上官大夫见到了宪令草稿,要抢过来据为己功,屈平不给他。其实,这种解释纯属误解。  相似文献   
60.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