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05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9296篇 |
科学研究 | 162篇 |
各国文化 | 106篇 |
体育 | 186篇 |
综合类 | 375篇 |
文化理论 | 95篇 |
信息传播 | 4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63篇 |
2015年 | 369篇 |
2014年 | 874篇 |
2013年 | 579篇 |
2012年 | 651篇 |
2011年 | 937篇 |
2010年 | 794篇 |
2009年 | 785篇 |
2008年 | 880篇 |
2007年 | 647篇 |
2006年 | 541篇 |
2005年 | 417篇 |
2004年 | 380篇 |
2003年 | 420篇 |
2002年 | 371篇 |
2001年 | 317篇 |
2000年 | 265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帆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1)
福建文化名人陈宝琛里居期间 ,听到“甲午”战败 ,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 ,悲愤难抑 ,写下著名的《感春》四律。本文试作剖析 ,以管见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2.
23.
24.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25.
一名四川流浪儿,4年前流落到浙江湖州,一直无法找到自己的父母。本人获悉后,想帮这位苦命的孩子找亲人,得到了晚报编委的大力支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这位流浪儿找到了母亲,面对母子团聚的场面,作为一名发起这场寻亲活动的记者,情不自禁地洒下这喜悦的热泪,泪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6.
中村之钦是生活于日本江户初期,与伊藤仁斋齐名的汉学儒生。所著《笔记诗集传》在日本有广泛的影响。其书株守《集传》,择演朱说之善者,略作增补,以为学生提供教本,呈现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下《诗经》在日本流播态势。同时充分汲取中国晚明《诗》学成果,致力于诗情的感受体验,以阐发经典圣意的解经路径,开启了日本任情解《诗》、多元阐释的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27.
胡圣昊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45-47
《比萨诗章》是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的代表作,堪称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典范。在《比萨诗章》中,庞德运用拼贴技巧,进行诗歌实验。拼贴技巧的使用体现庞德强烈的现实意识,他在诗歌中通过陌生化的方式对现实世界进行回应,并且在“二战”之后初期的社会背景之下探索人类的未来,给现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吴投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3):55-61
在中国当代的口语诗谱系中,小海的口语诗是一种“转场”的口语诗,具有另开一路的意味,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突破,从形式到内涵一直都处在创新与探索中。他回避激进的写作路径,不走极端,讲究节制的美德和艺术的圆融之美。往更深层看,“偏移”的口语诗学、“中间”的先锋诗学、“兼容”的本土化诗学,是小海口语诗创作所包含的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维度,也是其口语诗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追求。 相似文献
29.
“以诗论道”是朱熹《诗经》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朱熹治《诗》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经传分离、以经解经、由情入理三个方面,既主动剥除前人见解,直接于经文本义上探查义理,又在《诗经》解释中援引《礼》《易》《春秋》之言来相互论证,以体现史论结合的特色。同时,朱熹还在《诗》学阐释中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进行义理发挥,肯定了《诗经》的文学特性。朱熹的《诗经》学随着其理学思想的发展而体现出独特性,并促进了其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0.
王玉林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6-70
永嘉既是行政概念,又是文化地理概念。清代部分山水诗及仿谢灵运诗中多次出现的“永嘉”地理符号,不仅是坚守和传承永嘉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谢灵运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发生路径。“春草池”“富春渚”“七里濑”“谢公岭”等文化地理符号,是清人建立对谢灵运诗歌经典性认知的重要媒介。清人仿谢诗通过对谢灵运所建构的“永嘉”地理空间进行审美感知、艺术重构和情感共振,客观呈现谢灵运诗歌在清代的内时间意识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