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57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其他符号系统具有表义功能,也具有可组合性,也有相应的语法可寻。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及克瑞斯和勒文的视觉语法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足球场教学这一片段,分析语言文字、视觉和听觉模态在表达意义上的协同性和整合过程,从而总结其对教学的启示,即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主要模态和辅助性模态在语义表达上相互协同,共同为教学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詹安泰澄江词作情兼雅怨,开向上一境,达到了无庵词创作历程的高点。本文以詹安泰澄江时期词作为中心,探讨无庵词的时代印象和词人心灵世界,分析无庵词后期词风的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讨论划分方言可以采用的各种标准,结合滇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和特征,确立了划分滇南方言采用具有“单一性”、“一致性”、“排他性”特征的“音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滇南方言的范围,同时,也对某些讨论滇南方言的不确切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4.
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认为沧桑之感、超越情怀、纯诗意向和边缘处境为其创作心态四要素,是漂泊的身世,塑造了他们的时空意识,超越的情怀,则表现了他们的化精神,因而高扬的诗意转化为诗人们对家园的诗思、对生存的诗情、对贯通的诗想,诗人们为了超越生命中的悲剧而去追求纯诗,以意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伊甸园情结;他们那种充满了沧桑之感的边缘处境,便成就了创世纪诗社颇具重构意味的史册蕴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世纪诗社推出“大中国诗观”的化整合意向,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他们力主对中国诗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艺术使命感,便不难发现这一诗人群体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学生》2011,(8):2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 922年,与冯雪峰等组织了  相似文献   
6.
出现在清代初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称可考的女子诗社"蕉园诗社",曾经受到过几位明末女诗人的启发和影响。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只有一个顾若璞。而除此之外,黄字鸿也应该是值得考察研究的人物。通过《名媛诗纬初编》等文献,可以考订黄字鸿的名氏、生卒和亲属关系,也可以一窥黄字鸿的诗歌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7.
张玲 《云南档案》2020,(10):29-31
在云南省档案馆浩如烟海的馆藏中,有一本编辑出版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的珍贵药学著作《滇南本草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图谱》为石印本,竖排,编者为经利彬、吴征镒、匡可任、蔡德惠,由当时位于昆明市东升街二十四号的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云南省立药物改进所发行。  相似文献   
8.
<正>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活过。——梭罗1989年6月,由导演彼得·威尔、主演罗宾·威廉姆斯共同倾力打造的电影《死亡诗社》  相似文献   
9.
“蕉园诗社”是清初闺秀诗坛中颇具声望的一个才女诗社。诗社成员个个能诗,人人有集,然除了徐灿,其余成员的诗词却很少有人关注。该文通过对徐灿以外蕉园诸子诗词的评述,解读作品透露出的鲜明的女性特质——赋性高雅贤淑、个性率真乐观、情思细腻独到、情感丰富挚真,进而了解清初闺秀的生活状貌。  相似文献   
10.
《死亡诗社》讲述了在英格兰威尔顿预备学院里发生的故事。展现了Keating独特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虽然影片最后以渴望拥有自我的Neil的开枪自杀和Keating的被迫离职为结局,体现了传统教育和革新教育的矛盾,但是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