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对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体育旅游者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旅游者参与滇池体育旅游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参加体育旅游的旅游者以男性为主,中年占比最大。2.体育旅游者对体育旅游有一定的了解度,强身健体是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最重要的动机。3.登山、跑步和自行车是旅游者参与最多的体育旅游项目。旅游者在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参与体育旅游的消费较少。  相似文献   
102.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水体改造、水质提升、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城市湿地公园营建过程的原水体底泥为研究对象,综述城市水体污染物的来源、特性和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研究,建议将污水截流、底泥控制和资源化、封装运输等工程和技术运用到水体的疏浚清淤.旨在为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和湿地公园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周宏伟先生近年提出,地质时代在成都平原形成的断陷湖延续到两晋南北朝仍然存在,即汉代“方三百里”、“周回二百余里”的“滇池”,再到两晋南北朝的“万顷池”。通过对成都平原的地质、古地理环境分析以及考古学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直到战国中期,成都平原不可能存在“周回二百余里”的大湖泊,“滇池”在成都平原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4.
何锐 《生态文化》2012,(5):25-26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春城昆明人民的母亲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昆明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滇池流域文化。可以说,没有滇池就没有四季如春的昆明。可是,由于人为的原因,从古滇池到现在的滇池,水域面积从1000平方公里缩小到300平方公里,缩小了70%,水质从清波荡漾的Ⅱ类恶化成乌黑发臭的劣Ⅴ类。如果再不痛下决心,采取壮士断腕的措施拯救滇池,毫不危言耸听地说,滇池在地球上消失的一天将指日  相似文献   
105.
治理滇池污染、修复滇池生态环境,是建设昆明旅游城市的焦点。科技工作应积极切入滇池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废水和底泥中烷基汞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带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废水中的甲基汞和乙基汞.前处理方法采用酸性条件下用苯草取、中性条件下用L-巯基丙氨酸-醋酸钠溶液分离-富集烷基汞,再在酸性条件下用苯反革取提取烷基汞。用气相色谱测定.水样加标甲基汞回收率为93%~97%。RSD为2.18%~2.57%;乙基汞回收率为95%~97%,RSD为1.97%~2.03%.  相似文献   
107.
淮河(淮南段)底泥内源磷释放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淮河水体N、P等营养元素超标的原因,在控制条件下,采用实验室模拟法,对淮河主河道底泥和城市排污口下游沉积物进行了50天时间的培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两类底泥释磷的影响特征基本一致,升高温度、减少溶解氧含量和扰动上覆水均能加速磷的释放;厌氧条件下,底泥向上覆水释磷的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偏酸或偏碱条件下,底泥释磷量倍增,中性时(pH=7.5)底泥释磷量最小。t=25℃、DO<2.5mg·L-1、pH=9.5时,上覆水TP和PO4-P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516mg·L-1和0.445mg·L-1,是pH7.5时的5倍。研究还显示,淮河主河道底泥沉积层薄,内源释放不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珂  赵耀龙  付迎春  张洪 《资源科学》2013,35(1):232-239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滇池流域从1974年-2008年近35年间时间序列上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监测流域整体景观与分地类的分形维动态,试图从分形视角为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协调高原湖滨城市发展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各地类的形态呈现分形维特征,分形维数从植被覆盖类型(荒草地、农用地和林地)到裸地与建成区、水体依次减小;②近35年来滇池流域景观的整体分形维数持续上升,逐渐接近于临界值1.50,其结构稳定度持续下降,趋于随机运动的不稳定状态;③农用地与建成区的分形维数均呈“逐渐提高后稍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荒草地分形维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林地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裸地与水体的分形维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过程中农用地的占用与补给所导致的一系列土地利用变化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形维数与结构稳定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滇池流域在制定区域土地开发和利用政策时,应以控制流域整体分形维数的提高、保证流域景观整体的结构稳定度为基本原则,进行建设用地的空间蔓延管制,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对零星分布于林地与荒草地过渡地带的农用地贯彻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耕作条件良好且邻近分布的农用地整治连片.  相似文献   
109.
海埂之恋     
1这是一九八三年夏天的一个临近黄昏的时刻,滇池北岸的海埂,像一块油画家的调色板,人群五颜六色涂满海滩,阳光像一个刚出炉的蓬蓬松松的大蛋糕,散发出迷人的新鲜色泽和清香,海水出奇的蓝,蓝得有些失真,蓝得我现在回想起来,也有恍若隔世之感。现在的滇池不再蓝了,水面漂着一层黄绿的油脂,稠浊而腥臭,浩浩荡荡的水葫芦,像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0.
滇池上层底泥中的异养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2份滇池上层底泥样品中分离异养菌,研究滇池底泥上层土样异养菌的数量和分类。结果发现细菌数量在1.39×101-1.8×106个/克土样之间,其数量的多少与水体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共分离到9个属的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要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