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2.
清代东北是个旗民二元体制社会.顺治康熙年间,牛庄城守辖区与海城县辖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变化,特别是附近驻防城和州县的设置,牛庄城守辖区与海城县辖区逐步重合.  相似文献   
203.
雍乾之际,八旗生齿日繁,清初所定之佐领拣放旧例无法适应新的情势,导致家族间为承袭佐领之职而产生大量的争讼案例,造成宗族不睦。在此背景下,清廷通过查勘佐领根源、确定佐领种类并制作和颁发佐领印轴、族长印轴等措施,在改定旧例的基础上,对满洲、蒙古、汉军诸佐领的承袭规则进行了划一处理,同时进一步明确族长职能以敦和睦。由于民族属性及文化传统的差异,八旗汉军的佐领编立与承袭颇具特色,且相较于八旗满洲和蒙古,汉军佐领下的宗族组织血缘关系更为松散,出现了“诸姓宗族”(geren halai mukūn)这种特殊的非血缘宗族组织方式,是八旗组织进一步官僚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4.
反满是辛亥革命期间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武昌起义爆发后,随着各省纷纷响应,那些有八旗驻防的省区,反满就成了必须要去实践的大事。然而,由于各地的八旗驻防首领和革命党人的观念有所不同,使得各地的反满斗争,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方式。有因为驻防旗兵的顽强抵抗,造成双方  相似文献   
205.
<正>在距今大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世界上不少地区都被海水淹没了,但我国的辽西地区却是例外。这里气候温暖、湖泊交错、植被繁茂,是蛙鸟鱼龙等动物们生活的乐园。各种各样的生物们在这个"白垩纪公园"里演绎了一幕幕生命进化的好戏。  相似文献   
206.
东北沦陷时期的语言教育研究多集中于日语的普及及其作为“国语”的教育。随着近年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政策及文献研究逐渐增多,进一步丰富了伪满时期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的内涵,也为伪满时期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提供了“同时”语料。伪满时期汉语被称之为“满(洲)语”,凸显了当时汉语教育的特殊性;“满洲国语研究会”主办刊物《满洲国语》杂志连载的系列“满语”讲座类资料文献,呈现出东北方言口语的杂糅及早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满洲国语》及其《初级满语讲座》《中级满语讲座》等汉语教育文献,极大丰富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207.
方华玲 《寻根》2013,(5):45-49
《寻根》杂志2012年第6期所刊《慈乌及其文化蕴含》一文对“慈乌”与古代中原的“孝”文化、七夕节及其他祥瑞之兆进行解读,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笔者受其启发,现仍以“乌”为蓝本,借此探究清代满洲(即今满族,以下不注)的“敬鸦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8.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连殖民统治区创办的日文报纸《满洲日报》及《大连新闻》自觉地承担起“文装武备论的先锋”及“统帅日侨的司令塔”的政治使命,在其经营的“独立王国”中,在单向度传播模式下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在“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及“九一八”事变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进行着战争策动和舆论蛊惑,蓄意激发日本在东北的侨民及日本本国民众的强烈反华情绪,通过对新闻舆论的控制、编造及利用,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209.
清廷重视八旗蒙古人对其自身母语(即蒙古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传承,以此作为协助清廷治理蒙古地区的重要基础。顺治、康熙时期清廷在八旗蒙古官学中设置蒙语蒙文课程。雍正帝将蒙古语文视为“蒙古本务”,并将其定为八旗蒙古官员升迁的依据。雍正之后诸帝亦对此重视有加。然而,这样的高度重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清中后期,蒙古语文传承在八旗蒙古人中的大规模断裂已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前人在研究清代民族语言传承问题时,较多关注八旗满洲人,对八旗蒙古人关注较少。本文结合满文历史档案,对清代八旗蒙古人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导致其传承危机的内外因,并由此引发关于八旗蒙古人“满化—汉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10.
邓涛 《历史档案》2022,(4):88-93
明清鼎革之后,清朝君臣经常将辽东镇和太原镇以外的原明九边地区视为特殊区域,这一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点为靠近边墙且位于长城以南沿边地区(以下称沿边)。清前期,沿边地区八旗驻防体系的形成同藩部局势联系密切。京畿以北长城关口驻防八旗级别的提升,反映了清朝对长城关口慎防的重视。右卫八旗的设立是为了应对噶尔丹的东侵;宁夏八旗的设置,同雍正帝经略西北边疆密切相关;凉州、庄浪八旗的设置,也是源于乾隆帝对西北边疆经略的重视。沿边八旗是清朝出兵统一藩部、稳定藩部的重要依托,体现了清朝的“大一统”离不开直省地区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