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在蒙古族教育史上清代八旗蒙古武举是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将清代八旗蒙古武举的管理措施从考生、考官、考场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以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42.
陈力 《兰台世界》2014,(9):98-99
在清代,“不分满汉,但问民旗”,旗人的政治地位很高。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享有诸多特权,不仅满、汉二榜分别录取,而且有固定的中试名额,保证了他们广泛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43.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入关前,它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职能,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入关后,它是建立和维护全国统治的中坚力量。作为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旗汉军历来受学术界关注。多年来,学者们围绕八旗汉军组建的原因、时间以及其名称、作用等问题展开探讨,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44.
满洲贵族定鼎燕京,由一个弱势民族转变成为强势民族,面临着多种文明的抉择。他们毅然选择了中华文明,采取多种措施,接续中华文化脉系,认同中原王朝法统。尊孔重道,"心崇正学",将此作为王朝的主导文化。在"中华"的名义下,糅合华夷文化,实现"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一统思想,这有利于消除满汉等民族隔阂,促进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清代"中华"一词的普遍使用,不失为满洲贵族顺应历史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45.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46.
中共满洲省委是党在东北地区最高领导机构.为加强东北地区的革命宣传工作,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出版了机关刊《满洲通讯》和《满洲红旗》,还有指导工人运动的《满洲工人》,以及《工学会期刊》《店员之声》《政治文艺》《斗争》等,这些革命刊物为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和揭露反动军阀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东北地区的党的出版史料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47.
清代八旗蒙古汉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旗蒙古是清代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各地任官,携眷驻防,接触汉文化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他们无论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还是心理状态都逐渐与汉民族相融合。在八旗蒙古汉化的历史进程中,生存环境的变化无疑起到了基础作用,而清朝政府所推行的基本国策以及科举教育等制度,也对其汉化起到了关键的导向和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248.
【目标导学】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专题重点掌握  相似文献   
249.
清朝的八旗     
八旗是清朝的重要军事支柱,是满洲早期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编制大致是这样的: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统于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统于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统于固山额真。一个固山  相似文献   
250.
田雷 《新闻大学》2012,(4):26-34
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是历史上东北抗日联军活跃的地带,创刊于黑龙江省境内的东北抗联报刊目前发现10份,存在于1932年至1940年,分属于中共黑龙江地区地方组织和东北抗联第二、三路军。黑龙江地区的抗联报刊是东北抗联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龙江大地彰显抗联精神的力证。虽然它们在媒介形态上符号多样、印制简陋、发行量小、周期不固定、存在时间短,但宣传报道的内容集中、主旨鲜明,显示了党刊和军报的媒介机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