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清人通过修订、新编、评点等手段,最终形成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大演义的传世定本,这是对历史小说最重要的贡献,从中反映了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依史以演义"虽是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规范,但小说家们却并不拘囿于此,他们不但对历史素材进行大胆的剪裁取舍、规划布局,还会通过"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的手法对史实进行"移植",从而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意图。情节"移植"这种手法在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即史传文学中的虚构、戏剧改编中的变通、民间编创中的套用。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历史演义小说家们将其运用得得心应手,并创造出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出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上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合理的一面,它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职业教育毕竟有它的特殊性,它不能遵循应试教育的路子。走出自己的新路,更有效地培养人才,是每个职教人的心愿。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散打式目标教学,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历史演义之所以在明代生成,1.受惠于前代的讲史平话和历史剧;2.得益于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3.契合了作家及社会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4.具备了适宜其生存的外在政治文化氛围;5.受到了商业经济特别是出版印刷业的刺激和促进。在把握历史演义的文体特性及其演化规律时,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方可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通俗历史演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三国演义》,而排名第二的则非《东周列国志》莫属。关于其作者,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认为是冯梦龙,也有人认定是蔡元放,其实还有人认为是余邵鱼。之所以会这样,跟《东周列国志》的成书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人生苦短似流星,韶华易逝天就成;梦里风花雪月事,带走人间无数情。  相似文献   
18.
1小时候我常常面对离别。大人会跟我说,明天我们要去xx地方了。而某某地方,一般都是我从未听说过的某个城市。我听完会默默地点头,然后坐在沙发上,看大人们收拾东西,心里则提前开始消化恐慌,对未知和陌生的恐慌。记得还在上海的时候,小区里住着许多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寡老人,老师要我们在某个暑假去找一个老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没有过民主体制,也没有民主体制建设以及最高权力制衡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在反映下层人民历史观和政治理想的历史演义小说、戏曲中,却塑造了一类能制约皇权的人物。此类演义剧对皇帝权威、皇权的合法性、最高权力的运行机制都有新的认识,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不受约束的专制皇权正当性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对一个能监督皇权的,代表正义与民望之权力的期望与设计。历史演义剧中的这种朴素的皇权制约思想,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普通愿望的表露、集体理念的阐述。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政治理论极力宣扬的权力制衡思想,在古代中国民间也有朦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狸猫换太子故事为例,探讨有关宝卷文本的编创、传播及其与俗文学的关系。针对流传于吴地的石印本、手抄本及口述本的宝卷故事"狸猫换太子",依据罗兰巴特"核心事件"概念,辅以格雷马斯六行动素,系统梳理后得知:石印本《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的情节安排与叙事方式和小说《三侠五义》相同,应是据此改编;手抄本《落帽风宝卷》与清代小说《万花楼演义》相同;口述本《狸猫换太子》与《落帽风宝卷》同为小说《万花楼演义》系统,但故事较完整,全文说多于唱,且充满地方语言谐趣。无论石印本还是手抄本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皆与小说关系相当密切,但二者各自流传,未见其相互影响;靖江口述整理本《狸猫换太子》宝卷,种种特质皆显示更近似评话。吴地宝卷多改编自小说、戏曲与弹词,评话较少。靖江或因其地理的特殊性,在卷本中多有改编自评话的宝卷,或是受评话影响的宣卷方式,这应该是吴地宝卷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