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写作七言绝句的大师,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2.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老人活得最潇洒?这个问题或许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答案。不过在长沙人关志鹏看来,英国老人的的确确是他所见过的对自己最好的老人。在移民利物浦的八年时间里,关志鹏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英国老人,可不管是富人区的有钱人,还是家境平常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03.
刘巍 《健身科学》2014,(5):60-60
我虽已年近半百,可很多人却以为我是个30岁的年轻人,不仅看不到花白的头发,身板挺直,而且笑容满面,精神十足,平时跟小伙子打乒乓球,往往要两个人才能挺得住我一个。有人问我,有什么养生秘诀,我告诉他,我的养生奥秘就是:“不勉强,不浪费,不懒惰。”  相似文献   
104.
吴昌硕 《收藏》2014,(19):173
录文:水仙绿若盘孟圆,牡丹春驻红娟娟;大聋风格飞上天,佛云如是前身缘款识:庇吾京子谦笔意并录逢句安吉吴昌硕说明:海外回流作品说明:该作品是吴昌硕擅长题材之一,曾出现于海外出版物这幅吴昌硕(款)《牡丹兰花石头图》画作中,画家以潇洒不羁的笔法刻画牡丹,笔致潇洒飘逸,红花以西洋红大笔触渲染,花开如锦,与下端绿叶兰花相互掩映,生机勃勃;石头则以大写意一挥而就,用淡墨晕染,水与墨、色有机交融,虽然寥寥几笔,但是极有生意,与牡丹上下错落有致,整体感极强,衬托出牡丹贵而不骄、艳而不俗的神韵。画中的石头成为平衡画面关系的关键,对于改变画面的布局,形成一  相似文献   
105.
《将进酒》是我国大诗人李白的乘兴之作,以其豪迈奔放的感情,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传奇;而令狐冲却以大侠的身份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豪侠的品格:潇洒、不羁、重情重义。  相似文献   
106.
由于北宋统治者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补为北宋文人指出了兼济与独善的最佳处理方式,使得北宋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偃蹇、人生失意之时能通过自我调适,达到超脱与融通的境界,体现在隐逸词作中即为悠然自得、看淡功名、随缘自适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7.
干净清澈的流水声,男女互换的转音,渐渐扬起的那几个钢琴键下琴声单纯重复。唯美,那群无奈落魄又潇洒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08.
田明 《甘肃教育》2014,(23):10-11
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女孩子一边吟诵着古诗一边轻快地跳着橡皮筋。转身、跳跃、移动,动作潇洒飘逸。这是初冬时节记者在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社区附近见到的一幕。这样的场景在甘州区的大街小巷并不鲜见。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以生命健康成长为前提,大力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如今,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成了校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校园里没有了观众,都是"演员""跳皮筋!"大课间铃声刚响,甘州区南关学校三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管理也越来越难。学校管理中出现了“部分教师对于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无动于衷的现象,激励手段对于他俯失去了作用。”他们通常表现为思想上封闭守旧,目光短浅;行为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紊;工作中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他们往往片面理解“劳动法”中的有关条。并用以遮护自己的不良行为,有的甚至以玩命相要挟。这部分人虽为少数,但在教职工中影响极坏。给学校管理中带来一定的困难。“潇洒一族”缘何出现并有一定影响,很值得我们深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0.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