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邓阳昌 《收藏》2012,(8):38-41
一幅构图完美、笔法精妙、意味深长的《喜报丰收图》,让观者心生美感。可完美的形式中所附加的内容却把我们带纠那段匪夷所思的民族劫难之中。那个年代虽忆远去,但这幅画却幸存了下来,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11,(6):56-57
韦远柏,曾用名远松,安庆市人,1925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画系,受教于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和黎雄才诸大师。曾在天津、南京、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参加文化部提名的韩国《汉城,中国书画艺术展》及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赴台北《书画交流展》。2003年和2004年,安徽省安庆市文联、美术家协会于合肥、安庆两市为韦远柏举办《从艺六十周年回顾展》。现为中国文化艺  相似文献   
13.
邓阳昌 《收藏》2012,(15):38-41
一幅构图完美、笔法精妙、意味深长的《喜报丰收图》,让观者心生美感。可完美的形式中所附加的内容却把我们带剑那段匪夷所思的民族劫难之中。那个年代虽已远去,但这幅画却幸存了下来,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潘天寿(1897—1971年)浙江宁海县冠庄村人: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后改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秃、朽居士、懒道人、懒头陀、颐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古竹园丁寿者。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相似文献   
14.
水墨立场     
人品不高,落墨无法,艺术大师潘天寿如是说。自古文人画强调画如其人,提倡艺以人传而非人以艺传。人品高,画格自高,境界方能超尘脱俗。又《坛经》中《行由品第一》章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是吾从艺之信条。(《退山画房·砚边随笔》之一)中国艺术强调意境,而文人画更是意在笔先,称作画为写意,强调一个悟  相似文献   
15.
大写意花鸟画,自明清以降一直风骚画坛。特别到了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先后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此,后继者要在大写意花鸟画上有所拓展,确实是难如上青天,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大写意花鸟画坛,可以说空前繁荣。然繁荣并不代表发  相似文献   
16.
张曙光 《收藏》2010,(4):71-71
藏友是徽商后裔,其祖辈是一位儒商,旧时在南京经营的典当行为南京“徽州铺本最大”的四大典当行之一。近日,其将祖辈遗留的一幅潘天寿早期书法条幅向我展示,我是近水楼台先睹为快。这幅用绫裱原装的书法条幅长134厘米,宽33厘米,保存完好。上行书“江岸草萧萧,江云乱眼飘。  相似文献   
17.
力群,1912年生,山西灵石县人。在中国画方面曾师从潘天寿、李苦禅,1933年与曹白等人组织进步美术团体木铃木刻研究会,开始从事现实主义木刻画创作,  相似文献   
18.
金宝山 《收藏界》2013,(11):99-103
2013年是国画大师潘天寿诞辰116周年。 潘天寿,原名潘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自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自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二月十二号(1897年3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书香人家。  相似文献   
19.
王厚宇  刘振永 《收藏界》2013,(12):102-106
潘天寿(1897—1971年),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是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  相似文献   
20.
正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既可以单独地赏析,也可以在整体画面显现的气息中把玩,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哲学理念和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一笔即一个造型,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的"一"字是"一"字的沧海一粟,也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造型,一般都离不开轮廓、质感、量感等因素。概括地讲,线条的造型贵在整体凝练、浑然为一,能把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本质通过主观感受融于画面的表现境界中,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