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032篇
科学研究   112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201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3,(2):F0002-F0002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称“西水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三组带有蚌砌龙图案的仰韶文化遗存,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其中第一组(45号墓)为一座蚌壳摆砌的龙虎墓,墓主头南足北,为一成年男性,其东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龙图案,西侧为一用蚌壳镶嵌的虎图案,据科学测定距今6460±135年。  相似文献   
102.
在中国道教早期的历史中,《太平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基本上包含了全部的道教义理,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从时代上看,《太平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先后经帛和、于吉、宫崇、甘忠可、襄楷、张角等传播,其时亦为朝野土人知晓,作为原始道经的地位已为学界普遍认同。从内容上看,它远承黄老之遗教,近受图谶、神仙说、方仙道之影响,并援引阴阳五行之学、民间巫篮俗习而成。所谓“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故从教义哲理、教规教戒,道教徒养生修持的方法,驱邪炼丹的方术,治病求福的符咒,乃至服气、守一…  相似文献   
103.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04.
做说客难,做个成功的说客更难;说服别人难,说服国君更难;而做成功地说服国君而名流千古的说客,则难于上青天,虽然如此,历史上还是不乏其人,烛之武和触龙就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5.
时间: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上午 地点:深圳市龙华中学科组活动办公室 参与人员:黄松富(高级教师)、刘克汉(高级教师、省优秀教师)、刘风景(高级教师)、李双峰(一级教师、学校教科员)、熊国强、杨森山、邓丽英、彭建军等共10人。 活动内容:教学常规的本阶段的侧重点与学校“三次实践三次反思”公开课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6.
107.
《史记》对中华龙形象的演变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少量平民化的龙,重点着力于对龙的帝王性的渲染,它为汉高祖刘邦塑造了系统的龙脉,把君王与龙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史记》是龙形象演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龙作为一个普通图腾被从平民化的土壤中发掘,而成为增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08.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帮助留学生顺利学习汉语、正确认知中国龙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成为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龙文化内涵的变迁、中西方龙文化内涵的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龙文化的含义,希望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在龙文化教学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9.
浙江长兴百叶龙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舞龙运动之一,具有非常突出的地方艺术特色和鲜明的美学特征。本文概述了长兴百叶龙的起源和历史变迁,分析了百叶龙舞蹈在形制、表演和运动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