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2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2篇
教育   13543篇
科学研究   827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117篇
综合类   544篇
文化理论   70篇
信息传播   1117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659篇
  2014年   1321篇
  2013年   1024篇
  2012年   1120篇
  2011年   1315篇
  2010年   1146篇
  2009年   1128篇
  2008年   1307篇
  2007年   984篇
  2006年   748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550篇
  2002年   533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322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杨柳枝词》清溪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唐·周德华二十年,在时间的悠渺的长河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对尘世中的  相似文献   
53.
分析陆游“梦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意蕴,解读他在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下虽无法实现光复国土的伟大抱负却始终抱有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复兴的高尚情怀。“梦诗”的笔调是浪漫的,也是悲愤的;“梦诗”的内容有虚构的,更多的却是纪实。在“梦”这一荒诞的形式中流露出来的是陆游终身无法释怀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54.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图书馆专门政策为样本,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量化研究方法,结合关键政策内容,分初创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全面探索阶段探讨了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阶段性主题词变迁。研究发现,在图书馆业务工作方面和事业发展方向上,政策主题出现明显改变,呈现了图书馆从印本文献时代到数字资源时代的角色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55.
鞭长莫及·望尘莫及错例:虽说老孙头在村里威望很高,村民之间的许多矛盾经他出面调解都能平息,但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纷,他也感到望尘莫及了。辨析:这里的"望尘莫及"应为"鞭长莫及"。  相似文献   
56.
一切都因"爱国"而起. 火炬传递、西藏骚乱,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系列事件,牵引着国人的眼光,牵动着媒体的神经.我们办奥运,"藏独"分子借机破坏捣乱,西方有些媒体包括不少主流媒体虚假或片面地报道,幸灾乐祸.美国CNN主持人卡弗蒂还公然骂中国人.这着实气人.很多国人网上联名、声明,大讨论,反对"藏独",声讨西方媒体,要求卡弗蒂道歉,抵制家乐福……  相似文献   
57.
125."骛"是指纵横奔驰,古通"务",意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中的"骛"下边是"马";"趋之若鹜"中的"鹜"下面是"鸟"。  相似文献   
58.
138.淮河流域的"颍河"和地名"颍上县",不要写成"颖河""颖上县"。139."授予"与"授于"的着眼角度是不同的。向某某人或单位颁发某项奖励和荣誉,用"授予",如"向王队长授予先进个人称号"。"授于"则是从被授的东西着眼,如"把先进个人的称号授于王队长"。  相似文献   
59.
清末朱祖谋校刻的<草窗词>,是传世周密词集校勘最为完善的版本,可是当时刷印很少,传世极罕.本文系为周绍良先生旧藏朱氏无著盦辑校<草窗词>所撰写的跋语.<蘋洲渔笛谱>应属周密手定词集,而<草窗词>乃是"后人掇拾所成".由于<草窗词>较<蘋洲渔笛谱>多增一些篇目,加之传世<蘋洲渔笛谱>在明朝即已有缺落,因此,要想为周密词编纂一部好的定本,只有将<草窗词>与<蘋洲渔笛谱>合并为一书,并出校注,这正是朱祖谋校刻这部<草窗词>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60.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北宋蔡襄书"云想"作"叶想".然未为人所注意.清人王琦认为是蔡氏落笔之误.另外,对于三首诗的本义,历来的解释都以为是咏人.本文从"叶想"非误的观点出发,重新论定三诗的本义为咏花之词.咏花为主,暗寓咏人.纠正古今说诗者对此诗本义的整体位移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