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2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  相似文献   
232.
张韫 《现代语文》2008,(1):54-55
宗璞在小说<红豆>中通过红豆、雪花、夹竹桃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并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氛围.  相似文献   
233.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唐诗美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物象选择的典型性。本文主要探讨物象选择与唐诗美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认识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34.
李新 《新读写》2008,(1):34-36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要注意: 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5.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倍受古今中外诗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物象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意象是建立在物象基础上的,它是经过诗人的感物或物感形成的,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我们应把握意象概念,通过对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把握诗词的艺术美。现就中学语文诗词中,  相似文献   
236.
《中文自修》2008,(2):52-55
运用类比构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写作不形象,缺少新意”的问题。类比构思并不深奥,比如冰心的《霞》和《谈生命》(节选),作者选取“霞、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等物象来描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感悟与思考。这就是类比构思,可以很好地改进表达效果,使文章形象生动,甚至一定程度上让文章产生新意。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37.
素描主要是一种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表现物象的绘画形式。是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通常讲的素描多元化指铅笔画和炭笔画。  相似文献   
238.
239.
用普通数码相机进行显微摄影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大翔 《生物学教学》2004,29(10):57-58,F002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复式显微镜中是经过物镜和目镜两级放大的。从目镜中射出的光线,形成两个对顶的光锥(图1)。光锥的每一个横切面上都有一个物象。这个结论很容易证明:找一张切片在显微镜下调节出清晰的象,拿一张透明或半透明的白纸,贴着目镜缓缓地向上移动,在背对目镜的方向观察,你即可在纸上看到大小不同的物象。在一定高度,物象缩为一个明亮的点,这点称为眼点。眼睛在这个位点上能接受来自目镜的所有光束。眼点即是两光锥的顶点。如果让光锥中的物像落在感光胶片(或其它感光介质)上,就可能将显微镜下的结果记录下来。因此,在不具有专用显微摄影装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显微摄影:用一部普通的单反照相机直接从目镜中取景摄相。  相似文献   
240.
城市文学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叙事模式、审美视野和述说对象等方面都发生着改变,然而在同一文学场域中,不同作家对于文学主题和叙事的选择有其潜在历史原因,即使是相同的主题中也有不同的想象和抱负.本文通过新世纪上海中年与青年作家群创作中物象景观的研究,考察时代与个体经验在文本主题和叙事维度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