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杨亮 《当代传播》2006,(3):109-110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2006年3月15日,一本以《友邻》为刊名的期刊首发式,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新闻。在潇潇春雨中。首发式的主办方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图书馆迎来了200多名各界嘉宾,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张喜云,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外交部的代表,也专程从首都阿斯塔拉来到阿拉木图市。祝贺《友邻》杂志在哈萨克斯坦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2.
“外交有时就是语言的艺术。我在与驻在国各界人士进行交往时,注重平等待人、诚恳直率、随和大方。牙买加外交部常务秘书曾经这样评价:与中国大使无论什么时候谈话,都会感到愉快、轻松,思想上不会有压力。”在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陈京华谈到当代中国外交风格时强调,外交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常能发挥奇效。  相似文献   
13.
潘占林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作为中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他经历了北约轰炸前南斯拉夫的炮火。当美国的炸弹炸毁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他是亲身经历者。当中国大使馆复馆的当天,他又与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升起了五星红旗。 回国休整后,潘占林出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两次以生命作价的穿越,在战火中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认知与比较,使我们深切感到,他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倾听世界的回声,用不懈的努力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同时,构建着沟通人类共同情感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他也与媒体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一切都使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本刊记者两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同他作了真挚的交流,倾听他曾经走在路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加,中央决定组成以军队干部为骨干的外交队伍。经过层层筛选,中央选调了一批兵团级干部出任第一批大使。他们是黄镇、耿飚、袁仲贤、韩念龙、王幼平、姬鹏飞、彭明治、谭希林、倪志亮、曹祥仁、冯铉。由于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人们都亲昵地称他们为"将军大使"。这些身经百战、戎马半生的人民解放军正军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是孙景峰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统考察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和执政环境;运用社会生态分析方法探讨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如何产生、成长、壮大,进而上台长期执政,并使新加坡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政治稳定,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之一。本书梳理了其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探讨了其执政机制和执政合法性,总结了其执政经验,考量了其执政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新加坡特命全权大使、中国新加坡友好协会副会长张青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敏凯先生分别为此书撰写序言。本刊在此先行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局势一直是国内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关心伊拉克局势变化的同时,更关心的是在伊拉克的同胞的安危.这其中,2004年10月22日临危受命、走马上任的杨洪林大使无疑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今年54岁的杨洪林是2004年10月22日作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国首任驻伊特命全权大使抵达巴格达的,因为当时伊拉克的特殊局势,他从到伊拉克的那一刻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一种生死考验当中.他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诠释了外交官这一职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几次走近马振岗大使,他的言谈中总是跳跃着智者的火花,特别是他在英国将近五年半大使任上的经历。尽管卸任有时,但举手投足中仍能让人感受到他身上外交官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1971年初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在那宽敞’、明亮的大使办公室里,办公桌、书架上摊满了许多关于摩洛哥的书籍与资料。张伟烈大使经常在这里埋头读书。他是中国驻摩洛哥第三任特命全权大使,来到摩洛哥已经好几个月了,迟迟未能递交国书,因而也不能以大使身份开展外交活动,这段时间正好用在潜心研究摩洛哥的历史上了。  相似文献   
19.
不愿你做官     
胡适跟江冬秀之间没有爱情,却共同生活了45年。这种长相厮守可能源于胡适对江冬秀特别之处的欣赏。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同年10月13日,江冬秀在信中规劝胡适一定回到学术生活上去,并恨自己不能多助他一点力。胡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