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8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李春雷  肖娟 《当代传播》2011,(6):96-97,104
从“3·23”福建南平惨案到“4·29”江苏泰兴惨案,系列校园杀童事件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大众“犯罪心理”、媒体报道等自此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本文基于“江苏泰兴校园事件”的调查分析,通过个案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媒体报道与大众“犯罪心理”的关联,并试图从发挥地方媒体优势、尊重大众接受心理和保障弱势群体权...  相似文献   
63.
关于罪案的报道有很多禁忌,目前也没有太多的范本可供借鉴,但这类报道在新闻栏目中占有不少的数量,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报道模式。本谈及的是我个人在采访罪犯(犯罪嫌疑人)过程中的几点尝试,拿出来与同行一起探讨。对犯罪案件的报道,我个人更主张侧重于表现罪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和促成其案发的思想轨迹,而不是过多地渲染犯罪行为本身,对话的重点应该放在行为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外界因素的种种冲突中。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以甘肃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下称白银案)为例,分析犯罪信号的媒介传播形式和对公众恐惧犯罪心理的影响,提出应对媒体传播犯罪信号的方法,有助于完善理解公众恐惧犯罪心理和社会舆情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5.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以网络为直接诱因,或以网络为载体的犯罪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形成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66.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分析网络犯罪者的犯罪心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前预防这种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7.
商鞅学派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归结为人“巧以伪”、“计利”、“刑轻”、“刑人复漏”、官吏“利合而恶同”等几种情况,提出“弱民”、“必得”、重刑治罪、培养民众的主动守法意识、利用民众功利心理进行诱导、对官吏使用“壹刑”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心理预防措施。商鞅学派先验的犯罪理论和主观推定的预防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68.
系列校园无差别杀人案的发生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冤有头,债有主"的伦理规范,其犯罪心理实质是社会稀缺资源配置模式的集中反映,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而导致人格畸形发展的极端产物。研究者应当秉持底层研究的视角,构建弱势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心理防御机制,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和基层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69.
在中国古代犯罪学的历史上,其观点和思想都分布在先秦时期各派思想的著作中,没有形成统一、整体、成体系的犯罪思想著作。但是纵观先秦儒家关于古代犯罪的分析不免有着其局限性,在今天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地加以看待。  相似文献   
70.
极端事件的发生使人震惊,而对当事人心理动因的分析能使人更深刻地了解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人们在生活中应该积极调整自身心态,对文章中提及的类似行为应该根据情况主动采取措施化解矛盾,避免悲剧或极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