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魏晋之际输入中土的佛教神通观,极大地丰富了以道家神仙方术为传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神通变化的表现类型。其实,神通这一叙事特征在《维摩诘经》中已完整地得以呈现。本文就以此经为个案,对穿插其间的种种神通描述进行分析、归类,以期梳理出此经对古代小说神变情节之影响。  相似文献   
32.
境即心     
<正>王维《竹里馆》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中,幽深的竹子阻绝了尘嚣,深深的森林隔离了人迹,琴声悠悠,长啸声声。谁知幽人意?唯有天上月。明亮洁净的月色,就是摩诘的禅心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融无碍。一个"幽",道尽幽寂。柳宗元的《江雪》也是经典名篇,"千山鸟飞绝",空旷,孤寂;"万径人踪灭",寥廓,死寂。二句互文见义,一个极为宽广的背景呈现出来。然后由大到小,由孤舟到钓翁。钓什么?钓的是孤寂。冰天雪地,没有鸟影,阒然无人。除了雪,就是舟;雪是冷的,舟是孤的。除了冷寂,  相似文献   
33.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维摩诘经变》壁画以"异品同构"的构图方式出现,将多品的内容由一个故事情节互相穿插起来,为早期经变画(始于隋,盛于唐)向大型经变画演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画面采用中国画特有的以线造型的技法,吸收了魏晋南朝士大夫崇尚的"秀骨清像"式的造型风格,以形传神;细节处理上富于变化,动静结合,具有极强的节奏感,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34.
唐诗人白居易承学的应该是汉传密宗,这从他与几位禅师的交往,及其被视为“佛光寺如满禅师法嗣”可以看得出来,尤其是白居易对汉传密宗圣典《维摩诘所说经》的亲近,并“兼秉大乘金刚(宝)戒”等诸多事实,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居易密宗信仰的归趣.  相似文献   
35.
《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在:善于设譬引喻,运用类比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擅长设置"陷阱",引君入瓮;字斟句酌,明确其含义,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当遇见对方提出两难问题时,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转变对方的观点,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先提出问题使对方承认,然后揭示该问题所蕴涵的结论,使对方不能不接受;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法论辩。  相似文献   
36.
<正>一、巧用意象,想象成画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浑然一体,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王维的《鹿柴》所描绘的画面主体是空山深林。由于深林长年人迹罕至,所以长满了青苔。但在这个画面上却有一缕夕阳余辉,透过树叶的  相似文献   
37.
38.
麈尾     
麈,似鹿而大。据说,它与群鹿同行时,摇动尾巴能指挥鹿群的行动方向,有领袖群伦之义。 麈尾(图1、2)的用途为"拂秽清暑"(王导《麈尾铭》),似乎兼有拂尘和扇子的功能,然"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后,身价倍增。《辞海》解释为"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相似文献   
39.
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在东晋南朝时期广泛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思想受《维摩诘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亦佛非佛的奇特一生,调和出、处的人生态度和肯定“般若绝境”、“唯务折衷”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0.
孔德超  刘媛岑 《兰台世界》2016,(21):139-142
《日书》是出土秦简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驱鬼术内容,是学术界研究先秦民风、民俗的珍贵材料。同样,纳西族东巴文作为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东巴文为载体的东巴经书中也存在着内容丰富的原始驱鬼术材料。两者虽相隔2000多年,但是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故今从驱鬼灵物层面对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纳西族东巴教中的驱鬼术进行比较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空背景下人们精神世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更可管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以及世殊时异条件下民俗的传延性和继承下的创新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