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54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面临的教育难题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海"大居"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教育也成为"大居"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表现为学校面积及地块形状偏离行业标准,选址不理想,学校总量偏少;建设速度缓慢,建设标准不高;优质资源总量不足,社区教育缺失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居民流通不畅,不满情绪积聚,属地政府负担沉重,学校班额、规模偏大,师资匮乏等不良影响。政府应从提高教育配套规划标准,加快教育配套建设速度,扩充教育资源总量,加快市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步伐,完善社区教育体系等多方面缓解"大居"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52.
英国学者怀特海认为,科学的认知既不能包笼更不能取代审美的感悟,“你理解了太阳、大气层和地球运转的一切问题,你仍然可能遗漏了太阳落山时的光辉”,那该是一个审美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总是与自然密切相关,“伟大的艺术就是处理环境,使它为灵魂创造生动的、转瞬即逝的价值。”工业时代迅猛发展的三百年里,人的第二种力量被推向了极致,第一种力量则被冷落被忽视,结果,既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完整,也造成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的偏颇,人的生存状态失衡。受这种重科学主义的理念的影响,语文教育原有观点表现出的倾向,是偏重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含有…  相似文献   
53.
栾芳 《现代语文》2002,(9):21-21
中学语课本里所选的《琵琶行》、《赤壁赋》、《明湖居听书》等章关于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发于器,人于耳,转瞬消逝,无迹可寻。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为有形可见的字,记录在纸上。使读获得具体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54.
55.
驻共产国际时期的王明思想是以“左”倾错误思想为指导的,他宣传世界革命“高涨论”,中国革命“高潮论”,系统地阐发了冒险而教条的主张,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但王明在坚持“左”倾思想的同时,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的变化,在一些方面也适时地调整了政策,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新见解,对全党调整方针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统一战线,东北问题以及反对李立三“左”倾思想等方面阐述了一些可取的思想。  相似文献   
56.
《明湖居听书》是一篇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称道的文章,但因其所描写的内容是地方曲艺,学生较陌生,且侧面描写的内容居多,学生读后觉得芜杂,只对其中的比喻句通感句印象较深。因此,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与体会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合的妙用并在学习中提高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我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57.
中国美学一直把“清静”看作为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就美学意义而言,“清静”,或谓“清静”之境既是一种原初构成域又是一种最高审美境域。这种视“清静”为原发生构成态,经过升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复归于“清静”的观点,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即天道生生不已,周流不居,“美”的构成也是如此,既生气流荡,生生不穷,处于永不停息的创造和革新之中,同时又周匝无垠,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构成境域,圆融无碍、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58.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59.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教材几经修订改版,均保留了这篇作品,且分量越来越重,由略读变成了精读。这是教材编订极有深见的选择。但课本对此诗“虚室有余闲”一句中“虚室”一词的处理一直存在问题。“虚室”一词在诗中是用了典、有出处的。先前的版本对此本该有所说明却忽略不作注释;最新版(2004版)对此词作了注释又失之粗糙且注错了出处(课本的注释为:[虚室]指房间,也指人的内心,在诗中是双关语。语出《老子》)。  相似文献   
60.
彝族历史上曾长时间存在过母权制,至今云南昙华山彝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母权制残余,如双系家庭、从妻居、男不娶女不嫁、舅权等,妇女在生产生活乃至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