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712篇
科学研究   78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88篇
综合类   72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他自云中来     
朝烟 《中文自修》2007,(6):9-11
如果说缘分天注定,那王维与佛的缘分确是从呱呱坠地便结下了。笃信佛教的母亲给他起名“维”,字“摩诘”,取意于《维摩诘所说经》。母亲在他心中不仅播下了佛的种子,“持戒安禅、乐住山林”的她也深深影响了王维的思想、性灵与胸怀。千百年后,人们将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号“诗佛”。  相似文献   
52.
袁传璋教授的《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以下简称《考论》)2005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颇获学界好评,在很短时间内便又重印,这本学术专著受到读者的欢迎,并非偶然。《考论》的特色和成就,在于文献考证。在探讨太史公生平的部分,作者系统而且非常深入地考察了司马迁的一生,  相似文献   
53.
“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唐代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全盛时期,可以说是名家辈出,风格迥异,百花齐放,佳作满地。王维的诗动静相衬,意蕴深远,别具一格。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4.
刘凤苞,湖南常德人,清代庄子散文研究家、诗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南省云南府禄丰县知县、元江直隶州知州、大理府知府、永昌府知府、顺宁府知府等,后因事遭黜。晚年积极致力于地方文化与教育事业,撰修《桃源县志》,主讲常德朗江书院,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一生与王闿运和王先谦等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55.
本文试从把握作者情感的角度,对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三位典型的隐逸诗人归隐时的真实复杂的心态作一解读,借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隐士”的理想、悲剧性与超脱性,看到人性的压抑、反抗与回归。在作者清新脱俗的诗句中去感受他们心灵上的创痛和精神上的追求,可以推断出中国隐逸诗人闲适的背面:退隐中包含着无奈,超脱中隐藏着哀伤。  相似文献   
56.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诗派纷呈,各炫异彩,盛唐奠定的边塞诗派即其中之一。边塞诗派的掌门人和主将,当然应推高适、岑参、  相似文献   
57.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清新动人,细腻优美;生活在中国盛唐时期的自然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虽均为读者喜爱却各有千秋。本文试分析对比两位诗人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相似文献   
58.
徐焰 《师道》2011,(6):9-10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相似文献   
59.
60.
宗璞的《我生平所最值得回味的事》为《中央周刊》“暑期写作奖金征文”选登作品。以该文作者署名“冯钟璞”为线索,结合宗璞生平及回忆录等史料,可判断该文为宗璞最早发表的作品。此佚作补正了宗璞生平与创作年表错漏的信息,也为现代文学生产中的“教育”和“征文”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宗璞走上创作之路与其在联大附中接受的文学教育密切相关,而现代周刊的“有奖征文”则为作家的正式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