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4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9,(6):F0003-F0003
王润宇,笔名作舟。1938年出生于陕西礼泉。幼承家教,笔耕不辍。后受李峰山,齐静波等名师指点,勤学善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对于右任先生的标准草书和历代名家的书法论著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32.
学书十七载,先生在第一次教我拿毛笔的时候就讲到了"传统"这个词,伴随多少年的临帖、创作,"传统"这个词在我心中越来越占据位置,研习古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上的每-位书家无不是在精研"传统"上下功夫,尤为值得一提的当属清代的书家王铎.可能源出于十年来不辍临习王铎书法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33.
癸巳(蛇年)正月初一(2013.2.10),山东省邮政公司在全省17个城市的邮政中心局设专柜,以及6个县邮政局分别启用"癸巳年春节"(GUI—SI YEAR)拜年纪念邮戳,戳图各由蛇图和"蛇"或"巳"字组成。  相似文献   
34.
杨萌 《收藏》2013,(6):30-32
明清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时期,封建正统意识、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新的美学观、价值观正在兴起,审美意识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多的人认为艺术在于抒发个人性情。书法上的表现,就是豪放浪漫书法风格的出现,书家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王铎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书风和卓越成就,确立了他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35.
王永贵 《收藏界》2013,(8):85-88
究竟是文人相轻,还是艺术家都是天敌?宋朝的一代宗师米芾,对书坛前辈怀素大师,竟然如此的"大不敬"。米芾在《论草书帖》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  相似文献   
36.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伯二一四一”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是敦煌草书写卷的代表作,日本所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收录了全。然而,由于草书写卷识读上的特殊困难,以及本卷内容在引、解说、评述等方面的变化多端,因此要正确作出断句和标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本作在逐字逐句核对原卷真迹、传世经等多种重要资料的基础上,对《大正新修大藏经》存在的点校疏漏作了订补,给读提供了更为准确与方便的录。这里刊登的是其开端部分(全共4万余字)。  相似文献   
37.
怀素草书的文化精神,没有人研究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怀素草书的文化精神之源很有必要.一是从怀素籍贯姓氏说起,把吴兴钱氏同佛教的关系作为怀素书法的第一源泉,又从六朝以来东南一带尚书风气盛行的客观事实出发,认为这种尚书乡风是怀素书法文化精神的又一源泉;佛教与书风盛行,是僧人书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前提和基础,而怀素的文化之根就是扎在僧人书法极盛的吴兴,吴兴僧人书法盛行是怀素书法文化精神的第三源泉.  相似文献   
38.
行书书体论     
本文对“行书”之名及其含义,行书的起源,行书与草书,楷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9.
在兰州白塔山之巅的兰州碑林,有一座高达3.6米的古人雕像,雕塑人物仙风道骨,神情自若,右手握笔略略抬起,左手收揽右衣袖,头部微微向左偏转,仿佛已成竹在胸、欲挥毫泼墨。这座栩栩如生的雕像,所塑造的就是被誉为"草圣"的东汉大书法家张芝的形象。  相似文献   
40.
1935年,我游学苏州,做章太炎先生的研究生。有一次,偶然在护龙街“怡园”水榭的后壁,看到四幅傅山草书屏风,一下子被它的气概所倾倒,一再赏玩,觉得从未曾有。抗日战争起,我随抗战形势,辗转任教于西南各省十余年间,再未能见到傅山作品。直到1951年返太原后,才又先后多次看到以草书为主的傅山的各体书法墨迹和复制品,还看到他有关书法的言论,于是对傅山有了较全面地了解。对其不少精品,更钦佩不已。像《丹枫阁记》,像《晋公千古一诀》,尤其像《五峰山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