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99篇
  免费   15篇
教育   21809篇
科学研究   411篇
各国文化   335篇
体育   252篇
综合类   625篇
文化理论   164篇
信息传播   71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616篇
  2014年   1648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1715篇
  2011年   2373篇
  2010年   2034篇
  2009年   1914篇
  2008年   2039篇
  2007年   1284篇
  2006年   1176篇
  2005年   965篇
  2004年   1107篇
  2003年   979篇
  2002年   912篇
  2001年   827篇
  2000年   578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猿声”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学意象。猿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猿声”意象的出现可追溯到《楚辞》,而大量用例则是南北朝时期。从文学地理学视阈看,长江上游到中游地区构成了“猿声”的主要地理空间。作为长江流域特别是巴东三峡自然景观之一的“猿”,以其独特的高亢悲鸣及其所生活的特殊地域空间,引起羁旅、流寓、被贬等过往文人的情感共鸣。在“猿声”意象的漫长发展定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2.
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与英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都是歌咏和描写自然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在热爱和描写自然、具体创作和理论思想方面,既表现出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又有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3.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来受到当代人注目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方法,关联到从清初到现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古典诗歌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萌芽于宋代的杜诗解释学,在中国学批评中,则属于“情志批评”。  相似文献   
114.
本文通过对古代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作品风格及流传影响的考察,论述明代后七子李攀龙等人对许兰雪轩的直接影响,为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同时,说明女性作家在明朝中叶已经开始自觉溶入文学的主流,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主流和边缘问题.  相似文献   
115.
唐代皖南地区作为南北往来的交通枢纽,有大量诗人来往此间,留下了丰厚的唐诗文化遗产。据考证:顾况曾于贞元十年(794)秋与贞元十六年(800)年初两次行经皖南,孟迟也曾于开成三年(839)、会昌五年(845)两次游历皖南,许浑于大和五年(831)秋寄居宣州开元寺,三人在游历皖南过程中也均有相关诗作传世。这些人文资源是当代“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可资利用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6.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现代汉语“X不X”构式语义的概念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言者运用头脑里“a.‘X吗?不X吗?’;b.‘X还是不X?’”的语言知识,通过省略a疑问句之间的问号、语气词“吗”或者b疑问句里的关联词“还是”,将a和b紧缩为“X不X”构式。(2)“X不X”构式表达的语义为,“发话人”就“言谈内容”通过正反问“X不X”的方式请求受话人的“确认”。根据发话人对言谈内容的确认程度,这一“确认”又可进一步分为“弱确认”“中确认”和“强确认”三个子构式。(3)“X不X”构式的原型语义是“说话人倾向受话人确认X”。“X不X”的构式义是以压缩为手段,通过概念整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7.
诗词在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而苏轼的诗词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华文化传播发扬的影响不容小觑。许渊冲先生运用“三美论”将中国的诗词一一翻译,将意美、音美、形美运用发挥到极致。文章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在原文与译文的对照之中,通过优秀的词句翻译,从理论实践各方面浅析许老先生是如何将三美运用到实际翻译中去。  相似文献   
118.
杨企赟 《英语广场》2022,(25):41-44
卡明斯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几乎完全打破了诗歌在句法、标点、拼写、行距、用词等方面的传统规范和要求,其作品达到了诗画的完美交融。本文以前景化理论为基础,从语相变异、词汇变异、语义变异以及词汇过分规则化的角度来分析其反战诗歌plato told,探析该诗歌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传达诗人的反战思想,实现前景化与反战主题的融合,从而进一步挖掘卡明斯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9.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22,(16):44-45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形式工整,所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内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体现,如何在对外交流中将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美学及文化自信翻译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工作。尤其是译者主体性,一部分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应该尽可能避免,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两者观点争执不下。直到近几年来,主流观点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避免,而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利于文化作品价值的最大体现。基于这种观点,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更多是从正面出发来进行探讨,并且形成一定的经验,进而通过经验累积与总结为后续的翻译工作进步带来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0.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进化的精炼,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发展凝成的结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诗歌采用的意象各不相同,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诗歌译者往往很难在译文读者的接受习惯与保留诗歌原文的风貌之间兼顾两全。论文以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汉诗歌互译为研究对象,在论文中将分别从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两个角度进行举例分析,以探讨英汉诗歌互译的不同策略。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仍然是应竭尽所能保留原文的韵味,以求在准确向读者传达原诗旨意的同时,也能实现诗歌领域里中西方文化跨语际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