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607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45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159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25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61.
正所谓的穿插,指的就是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将阅读文本和其它相关内容有效联系的一种方式,穿插艺术则在于针对于不同的文本进行恰到好处的穿插内容选择。穿插艺术在阅读教学当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并且在快乐的氛围当中实现对于知识  相似文献   
162.
正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音乐就是沟通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桥梁。一、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音乐创设的情境导入新课,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首先激情演唱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相似文献   
163.
正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教学主体,支配着学生应该去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学来做什么。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身的潜力、独特的创造力都不能得到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诱、思、探、究"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最终使学生学有所获。现以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为例,说明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一、以"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有的学生认为在课堂开始时,教师不会那么快讲述新课,以为教师会回顾旧知识,所以在课堂导  相似文献   
164.
月亮在古诗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月亮的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而在西方世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古诗英译中,保留月亮的意象与连贯是译者的挑战。《琵琶行》的英译,是对原诗中“月”的复现关系与月亮意象连贯的重构,更是诗人情感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5.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笔者在《琵琶行并序》课堂中设置任务情境,开展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6.
正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67.
正一个人无意中进入诗并不难,难的是进入一首名诗。比方说过去,有一名弹琵琶的歌女,在行业内部,也曾名噪一时,年纪大了以后,只好草草嫁给一个没文化的土大款,婚姻也不幸福。偶然的一个秋夜,老公出去经商,自己在船上弹琵琶,排遣寂寞,恰巧被白居易听到了,写了一首《琵琶行》,这个歌女的事迹也跟着流传千古了。再比方说一名牧童,在清明节的细雨中,牵着牛出门,正碰到杜牧问路。热情的牧童向杜牧推荐本地最有名的酒店,一并把路线指给他,没想到自己因此  相似文献   
168.
《左传》虽为《春秋》三传之一,然最初各自成书,未尝求附于经。自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明言“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亦以官学加持,经传合并定为一尊,以为皆为编年之体,《左传》记事之连珠贯串,遂不可得而见。《左传》征引《诗》《书》《易》《礼》,无所不备,事详始末,自成首尾。学者欲穷究《左传》叙事体例,必当原始要终,求其本末。故自宋以来,学者仿效袁枢纪事本末体,依事类排比连贯,凸显事件的发展脉络,使端绪分明。如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左传事纬》等,均为其中较著者。本文欲从《左传》与纪事本末体二者,探究其发展转变之关系;并从文本变化的角度,分析《左传》与纪事本末体的《左传》,彼此之间承袭或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9.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170.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