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莫高窟第196窟一则内容为"民州弟子甘州萨保□□朝谒"的游人题记被公布后,有学者认为在元代以后的敦煌及其周边仍有粟特人聚落.但通过分析唐宋之际粟特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可知,留下该题记的"甘州萨保",应是生活于明初至清前期(1392-1724年)的一名祖籍岷州、身在甘州的穆斯林,其身份为某种穆斯林商贸组织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2.
吴文英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历来词评家对其作品是毁誉参半。批评者如张炎在他的《阋源》中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赞扬者如清代戈载在他的《宋七家词选》中说吴文英的词“以锦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深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绩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面对行家评语,我也不敢妄下断言。仅试从其公认的代表作《八声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一词入手,分析一下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余石 《现代语文》2005,(2):20-20
宋代词人柳永因早年流连秦楼楚馆常为伶人歌女制作小词而被摒弃官场之外,长期流离漂泊,足迹遍及江淮、川陕一带。冈此,各地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以及深沉的离愁别恨和身世之感成为柳永词巾的内容。《直斋书录题解》说柳永词“尤工于羁旅行役”,甚公允。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9,(1):46-54
笔者认为:《贺盛唢呐班与甘州古乐》一文坚持的"甘州古乐(唐大曲之母曲《甘州歌》)现存在于张掖市安阳乡的唢呐乐班"的论点有误;"甘州古乐"这个称谓在该文中缺少学理依据,它如果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还需重新论证;唐大曲中的《甘州》等"摘遍"的流变问题相当复杂,尚需进一步探究;贺盛唢呐班所奏之"古乐"与该文所讲的"甘州古乐"即"唐大曲之母曲"无任何关系;观察或参与传统音乐文化活动时应持有敬畏之心,探究它们的本质时应抱有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柳永一生行踪不定命运多舛。早年困于场屋,漫游干谒,游走四方,备受舟车劳顿之苦。及第为官之后,又沉滞下僚辗转宦途,谙尽行旅漂?白之味。柳永约有三分之一词作状写羁旅行役之事,《八声甘州》为此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这首词人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字句及标点从教材):  相似文献   
16.
最早背熟的一首词,是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就有些半懂不懂,上层楼就会有愁?就能够写愁?到底是什么引起词人如此愁绪呢?每当我自己登上家乡并不高的小山,除了有急迫的愿望在密密麻麻的楼群中找到自己的家.便是这些问题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同时萦绕心头不去的那首《登鹳雀楼》读来的味道却是迥然不同。同样是登楼,为什么在不同的诗人这里却是有不同的情绪呢?楼上又有怎样的风景触动诗人敏感而细腻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17.
封立 《甘肃教育》2013,(20):96-96
唐帝国灭亡后,中国进入分崩离析、兵祸连年的五代十困时期。这一时期,今天的甘肃全境分属几个割据政权,酒泉以西为归义军政权所管辖,张掖地区为甘州回鹘政权所掌控,武威一带为凉州蕃汉奴隶主政权所占据,兰州及其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则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控制,由于朝代更替频繁,战事小断,各王朝虽因培养人才及政治形势的需要对教育有所重视,发展程度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地方志,对明清时期古甘州儒学尊经阁的建置沿革、藏书盛衰、建设思想、管理方式、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考论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羁旅行役是宋词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北宋词人柳永以其羁旅行役词的创作在后世享有盛名,尤其是代表作<八声甘州>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究其原因,与词人真实深刻地情感表达是分不开的.本文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多层次分析了柳永<八声甘州>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伯驹在其30岁生日时写下的《八声甘州·三十自寿》,是其关于自身命运的言说。从韵律格式上看,张伯驹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微调固有的词律。从精神意涵上看,该词分为八层,逐步明确词人一生的志向。从时局观看,词人一直用棋局来看待历史沧桑变化,始终渴望国家的统一和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