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科技网北京4月5日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小组在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一发现为带羽毛恐龙家族再添一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32.
在过去10多年中,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使科学家们相信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命名为华丽羽王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  相似文献   
33.
在我国藏北渐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攀鲈和鲃类新属种,其现生近缘类型都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这不仅在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距今26 Ma前仍然为温暖湿润的低地,伴生的棕榈、菖蒲等植物化石也指示同样的环境,说明当时由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藏北地区。自那时起,高原内部的地理特征与自然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持续隆升,至上新世达到现代高度,形成冰冻圈环境。在札达盆地的上新世沉积中发现了披毛犀、雪豹、北极狐和盘羊的祖先类型,显示适应严寒环境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于青藏高原,由此提出和进一步完善了寒冷适应性动物起源与扩散的"走出西藏"理论。  相似文献   
34.
把混沌理论应用到植树造林当中,认识到植树造林是营造一个生物群,生物群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构建生物复合空间,简化物种之间的关系,得出规律用于对植树造林的再认识,改进植树造林管理理念,优化植树造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2001年1月12日Science杂志在新闻聚焦专栏,发表了一组共5篇的9页长文,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现状和问题。首篇“精美的中国化石增添了生命史书的新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中国,四合屯村——周忠和是因为化石而回到了中国。36岁的他凝视着这片曾经是浅水的湖泊,曾经到处是鱼类,鸟类和恐龙生活的地方,心中暗想,对于一位古鸟类学家来说,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个比这个中国东北农村的小山丘更好的工作地点了”。在同期的另外一篇题为“度过艰难险阻,研究  相似文献   
36.
洪蔚 《今日科苑》2008,(7):58-59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周忠和与巴西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凯尔勒、坎普斯博士合作研究的论文,论文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的一件新的翼龙化石。  相似文献   
37.
近两年在沂河里经常钓到红鳍鲫鱼,都不太大,最大者50克左右,十分漂亮,让钓者爱不释手。请教了不少老钓者和渔民,他们印象中,以前好像没记得有这种鱼,于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上游或下游养殖的鲤鲫杂交品种顺水或逆水逃过来的;另一种说法是,自然水域的鱼终日被电、炸、毒、网,日趋减少,生物群为维持物种延续而发生异种媾变产生新的种  相似文献   
38.
人和动物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落对宿主有营养、提高防御能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能克服抗生素的弊端,促进机体胃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稳定。研究胃肠微生物群落尤其要注意取样、厌氧菌的培养和鉴定这三个关键步骤。人和动物胃肠道的优势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其中前两者对宿主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39.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 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 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 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相似文献   
4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94-794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朱茂炎研究组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类呈橄榄状的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