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一、感恩教育缺失现状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家庭对小孩过于溺爱,一切以小孩为中心,让小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长期的溺爱和教育失当,导致了他们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的关爱和别人的奉献是理所应当的,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在学校顶撞老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本刊连续刊发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创新教育》执行主编陶继新先生的讲演录《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中的《如何让师生回归本位》和《大课程与大教材》,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反响。本期特刊发其续篇《超然的心灵与高尚的人格》,让我们共同来品味陶继新先生的观点:超然的心灵与高尚的人格和高效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灵的平静会让喧闹归于平静,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不管是科学家也好,大教育家也是,他们对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做人,使人变得更加高尚、更加慈悲。  相似文献   
14.
劝学篇     
荀子 《基础教育论坛》2013,(Z2):141-144
<正>《劝学篇》是荀子的名作。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这些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华敏 《知识窗》2009,(8X):1-1
<正>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郑重其事地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生而知之、知而正确的,因而尊师重教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研而知之     
刘苏瑶 《辅导员》2013,(17):14-14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叫韩愈,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呀!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我们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钻研,才能获得知识,才能懂得道理。  相似文献   
17.
正一生要读多少书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说:"世界上有三种谎言,它们分别是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不用说,他对各类统计数字始终持有怀疑和鄙视的态度。多年前,南方某家卫视台有一个周六开播的谈话节目,嘉宾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准精英,偶尔出于应急的需要,也会掺入伪  相似文献   
18.
本从古汉语的表述特点出发,结合孔子关于“知”与“学”的相关言论,对孔子的“生而知之”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晓知识、知晓一切的人,而是在强调说明有生来就知道主动学习知识的人。孔子在这里所阐释的主体对象,不是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平 《语文天地》2012,(4):30-31
语文教学面临很多困惑,择其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很多考生失利的情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相关问题,真正希望在不断反思中能尽可能明确语文教学的走向。《师说》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笔者从教十载,的确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侯建 《安徽教育》2010,(3):47-48
<正>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工作风格,直接影响学校的三风建设与工作的开展进程。尤其在广大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更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人无生而知之者,校长也是这样。反思这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