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55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53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甲骨文以往被释作阜的字,主要有■等四种形体。关于阜字的解说,或以为象土山,如《说文解字·阜部》:■,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古文。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现代学者或以为象阶级类建筑,如徐中舒(1989:1507-1508):古代穴居,于竖穴侧壁挖有■形之脚窝以便出入登降。甲骨文自字作■等形,正象脚窝之形,作■者乃其省体。此外李孝定(1965:4129):■■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此显然糅合二者为说。结合字形与甲骨文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62.
<正>远古结绳记事及其所用符号,应该是标明文字发生的萌芽状态,直至黄帝时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说明我们的先祖已告别原始状态的生活,进入了文明时期。我们今天普遍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为什么呢?因为依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确实如此。但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讲,甲骨文作为殷商文字的代表,它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  相似文献   
63.
殷墟甲骨文中有关玉的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用玉记录,弥足珍贵。本文就殷墟甲骨文中的"玉"字从字形、相关文例以及用玉情况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4.
春秋时洹子孟姜壶铭中齐景公为田文子举办国丧礼,完全是因姻亲关系而为其女公公举行的.这与周原甲骨刻辞中周文王为岳丈帝乙、外公文丁建立宗庙并在其中祭祀殷先王的现象是一致的.西周时期姬姓国家中祭舅礼的淡化,是因周人宗法制完善后弱化母族母系地位势力而导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65.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66.
从甲骨文、铜器铭文看商周时期女性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向父权制时代的过渡,因此,商周是考察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卜辞、铭文等文献中的一些资料证明,在父系制处于高级阶段的殷商时代,女性仍然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到了西周,随着以周礼为标志的父权制时代的到来,妇女地位一落千丈,为后世巩固和强化男尊女卑的性别等级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一、“编”的内涵“编”,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  相似文献   
68.
《科学中国》2007,(7):12-12
考古专家经过数年的钻研,近日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69.
释甲骨文司     
罗培深 《科教文汇》2007,(3S):151-154
甲骨文中的司字,诸家多有解说。概言之,主要有二说.一为“假借说’,即认为司为祠、嗣、祀诸字之假借.持此说者占多数,如孙诂让、罗振玉、王襄、商承祚、叶玉森、徐中舒、唐兰、郭沫若、杨树达、于省吾等诸家;一为‘反后说’,即认为司为后之反书,同后。持此说者有陈梦家、金祥恒、孙海波、饶宗颐、李孝定、姚孝遂、陈湛等诸家.但以上二说均有不尽如人意处。无论何种说,往往在此处可通,在彼处即不可通,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0.
"于"是古汉语介词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功能十分广泛.甲骨文与先秦典籍中介词"于"的用法,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先秦时期"于"字用做介词时,用法比甲骨文中更加灵活,意义也更加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