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49篇
科学研究   48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1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广东吴川木鱼歌是清朝中叶流行于吴川梅菉一带的民间说唱音乐形式.在传承过程中,受时代变化和社会大众价值观的转换,传唱者观念、行为的变化和创新等影响,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寻求创新变化.同时,唱词延续了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传承方式以民间风俗仪式的娱神演唱为主,音乐作品所承载的律调以及主奏乐器等本体中心特征延续不变.吴川木鱼歌在"变"与"不变"的主旋律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72.
芦墟山歌考     
邱红革 《寻根》2015,(2):93-98
"荆艳楚舞,吴乐吟","江南吴歌,荆楚四声"。吴歌是江苏省最具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据乾隆刻本《声歌》记载:"吴江之山歌唱法高揭,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体皆赠答之词,不失相合本格,其旁引曲喻,借物借声之法,淳朴纤巧,不失古乐之本体。"  相似文献   
73.
深受以演唱为中心的歌诗艺术实践影响,相和歌辞艺术形成了不同于一般徒诗、诵诗的独特个性:其曲题与歌辞的音乐、情感属性有密切关系;解艳趋乱对诸调曲、大曲歌辞形制有重要影响;附加套语提示着歌辞的艺术职能;相和唱奏方式形成了歌辞语言丰富多样的复叠现象;填词之设皆为演出的相和歌辞表现出独特的叙事形态和叙事技巧。凡此种种,显示了相和歌辞作为歌诗演唱文本的原生态艺术魅力,也启发了解读乐府歌诗艺术的潜在视阈。  相似文献   
74.
红旗之歌     
今天, 我们走进七月—— 怀着对党的厚意深情, 情着对红旗的崇敬、景仰。  相似文献   
75.
2008年底,在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揭晓的前几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了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在被问到有生以来最喜欢哪本书时,奥巴马说:  相似文献   
76.
运用加布里尔·佐伦等学者的空间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以三组二元对立关系呈现了物理空间的并置、心理空间的建构和对历史空间的回溯与展望,进而揭示空间形式对作品主人公身份探寻与自我建构这一主题的阐释和深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如果说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么《青春之歌》中的爱情描写则赋予了爱情常新而持久的魅力。根植于不同时代的爱情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习惯流连于现代唯美爱情的读者们触碰到抗战时期的革命爱情时,不觉为之一震。  相似文献   
78.
爸爸的鼾歌     
小时候,夜里常被父亲如雷的鼾声搅得无法入睡。调皮的我几乎试过了所有手段:什么挠痒痒,捏鼻子,掀眼皮,甚至搞两棵狗尾巴草堵住他的鼻孔。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遏制住父亲那气势磅礴的鼾声,换来的只是从那双半开的惺忪的睡眼中流露出无奈的眼神,  相似文献   
79.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侗族大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介了侗族大歌,指出其濒临灭绝亟待保护;随后运用法律经济学利益平衡机制,强调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必须是侗族大歌创造与传承、创造与使用和创造者利益与族群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方面的平衡;最后提出了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0.
浅议巴蜀文化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史学观点普遍认为巴蜀应属同一文化,没有区别。事实上,巴蜀文化渊源不同,实质内涵各异。“巴有将,蜀有相”,巴人“少文学”,勇猛善战,“质直”“敦厚”,喜《巴渝舞》,唱《竹枝歌》,形成独特的“巴渝文化”,这与人才济济,文化发达的蜀地不可同日而语。经过长期相互融合,两地文化渐趋一同,仅在边远山区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近代,巴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超过蜀文化的趋势。历史上两地文化的差异,应是今日设置重庆直辖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