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434篇
科学研究   151篇
各国文化   218篇
体育   112篇
综合类   154篇
文化理论   93篇
信息传播   16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588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887篇
  2010年   818篇
  2009年   632篇
  2008年   893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21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法国作家拉伯雷(Rabelais1494—155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还通晓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学、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以及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据说,他大约30岁时进入蒙帕利埃大学医学院学习,仅两个月就拿到了毕业文凭。即便是巨人,这文凭似乎也拿得太快了些,使我们对巨人的分量多少有些疑惑。据说,他临终时曾说:“谢幕吧,喜剧演完了。”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部喜剧,一部欢乐的喜剧。拉伯雷甚至佩服自己的笑话,他经常使用的口吻与语气是:  相似文献   
202.
墙洞     
郭斌和陈文夫,本应该成为朋友的。即便成不了心心相映的好朋友,也应该成为一般性的朋友。不仅介绍陈文夫和郭斌认识的张哥这样认为,郭斌自己也这样认为。但他们仅仅经过了初识这个过程,两人的相处就戛然而止,像一列徐徐开动了的列车,还没有等到驶出车站,就猛然落了刹闸。踩车刹的当然是他郭斌。他果断地将车刹一踩,别说两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没有了,就是基本的熟识关系都没能再保持,相  相似文献   
203.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2,(12):32-34
浏览巴金先生的《序跋集》,忽然发现他于1952年写的《〈木木〉译后记》。《木木》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年轻时读过并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那时读书大都生吞活剥,未曾留意译者是谁。记得书柜中那几本“文革”劫后幸存的巴掌大的小开本图书中就有《木木》,忙去找来,果然是巴老根据英译本转译的。  相似文献   
204.
孔瑞  孔艳 《世界文化》2012,(12):8-1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童年在纽约州北部洛克昔特的农场度过,那里经常遭受飓风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农民们为着生存而挣扎。欧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却积极鼓励女儿努力学习,欧茨不负众望,学习成绩优异,在中学阶段就展露创作才华,不久声名鹊起,并因此赢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在大学荣获学士学位后,她继续求学,去威斯康辛大学英语系攻读硕士,就是在这里,她遇到了那个能够携手相依的人——雷蒙德。  相似文献   
205.
<正>2009年是英藉德国伟大作曲家亨德尔逝世250周年,在纪念这位音乐大师前,必须介绍一下他赖以留芳百世的清唱剧。这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当时仅用于教堂礼拜时演唱,内容均取自《圣经》故事,因此又有"神剧"、"圣剧"之称。亨德  相似文献   
206.
在众多被马丁·艾斯林归入"荒诞派戏剧"的作家中,让·热内可谓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同时他也是一位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家。之所以下此断言,一方面是他本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作品题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7.
狄青 《世界文化》2010,(11):10-11
<正>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奖。相较于最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而言,略萨的获奖属于不算冷门的"冷门"。说它不算冷门,是因  相似文献   
208.
卷首语     
《大理文化》2010,(10):3-3
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当然有义务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所处时代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处境,并体验到当下现实与我们的生存盼望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切肤之痛。否则,作家将就难以进行"当代性"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9.
我的语文教学生涯的前十年,是在上饶山区的一所普通小学度过的。那里校舍简陋,设备单一,但孩子们淳朴可爱。每当登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我的内心深处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便会立时化着一份责任、一个信念,让人激情澎湃、热情洋溢!记得在一次教学德国作家柏吉尔的《琥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了解琥...  相似文献   
210.
棒球乃是美国"国家娱乐",也是"美国梦"的标志.多年以来,棒球被誉为"熔炉"理论的典范,可以同化并让先来后到的不同族群移民团体接受主流文化的洗礼;唯尽管如此,一直到1947年杰基罗宾森为布鲁克林道奇队初登场之前,存在于美国职棒大联盟的肤色隔离却似乎始终牢不可破.即便到了今天,正如许多批评者所示,在美国职棒大联盟表面性族群整合的背后,也仍然存在许多严肃的问题,像是少数族群在球队管理阶层相对较少的任职比例,就是其中一个问题.透过考察不同族群团体在美国棒球历史中的参与经验,本文尝试致力于论析棒球为什么能够化身成为族群整合的文化象征,同时阐述其背后的整个蜕变过程.本文期待,藉此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棒球在美国移民社会族群关系建构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并反省围绕在美国棒球神话浪漫形象背后的央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