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31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2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巨匠。1880年,他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在著名的《梅塘之夜》小说集中发表,在法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中,他发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本游记和许多文艺论文。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初学写作时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2.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不朽名著,素以语言美而著称于世,它的语言俏皮、幽默、本色、生动,极有特色。具体而言之,它吸收了话本这一体裁的某些优秀的表达方式,汲取了民间语汇词汇的精华,分别从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及人物对话语言等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的特色之美。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通过对敦煌藏卷中的说(讲)书唱书的情况及中国古代小说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这一具体切实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4.
南宁白话是粤方言7个方言片中邕浔片的代表话,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与广州话非常接近.在表示持续、进行体的体标记中,南宁白话具有与广州话相似的标记"住"[tsy22].  相似文献   
105.
赖彧煌 《红领巾》2005,(1):39-42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106.
历史进化的学观念是胡适学思想中最具延续性和理论意义的创见。用“进化”的眼光看待学的“历史”,胡适创造性的融合,策略性地奠定了白话学的正宗地位,赢得了学革命的迅速成功,这是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7.
108.
广西平南白话动词的重叠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南白话动词的重叠式十分丰富,单音节动词有“VV”式,“VVX”式(含“VV”返式,“VV先”,“VV下”式,“VV儿”式,“VV”,“VV架”式,“VV亲式”),“VAVB”式,双音节动词有“V1V1V2V2”式,“V1V2V1V2式。本对这些重叠式的构成以及它们的语法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同时对它们的语法功能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09.
有关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的研究,自上个世纪20年代参与者的总结与反思始,至今已有百年。百年来的研究,由于受到社会政治、历史观念以及研究者个体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的阶段关注的程度和焦点有所不同,但始终处于语言、文学和思想文化史研究者的视野内,上世纪80年代呈现出繁荣景象,主要聚焦于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相关研究概念的历史考察与思想文化层面的综合考察,还有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的个案考察及其发生学考察等几个方面。展望未来的“言文一致”运动研究,我们认为,现代转型、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边缘人物的考索等,可能成为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0.
1921年《小说月报》和1932年《申报·自由谈》的编辑更换在现代文学史上一向被视为“新文学”取代“旧文学”的象征性事件。在这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语言转向”是要素,而报纸杂志的印刷文化在民族“想象共同体”与资产阶级“公共空间”之间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讨。 本文比较分析1920年代《小说月报》、《申报·自由谈》、《半月》、《星期》、《小说世界》的“通信”和“谈话会”等栏目,指出“新文学”的“白话”取得意识形态“政治正确”地位,其“读者”作为一种隐形机制,对文坛具有规训的功能。 在1920年代初的文学争论之后,“旧派”处于下风,对于“新文学”作了复杂的回应,呈现抵御、商榷、规避或沉默的种种形态。其“谈话会”形式可视作某种资产阶级“公共空间”的开展,既体现运用“理性”的批评,也出现自我防卫而衰微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