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到候鸟迁徒季节,便可见到大群的白鹤来这里停歇,数量多达3000只,停歇期约100天。  相似文献   
82.
潘长安  黄诗塨 《精武》2009,(12):35-35
影视剧《李小龙传奇》、《叶问》相继播出,被称为是近年最重头的大动作片,这除了给人们带来对“李小龙”功夫的期待和遐想外,史学界、武学界更热议的是有关咏春拳的起源,尽管其起源众说纷纭,有“五枚系、福建咏春系、至善系、大东风系”等,  相似文献   
83.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无数的文化瑰宝,传统武术则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是为数不多的由女性创立的拳种,是中国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拳种之一。然而在新时代下,永春白鹤拳同样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因此文章基于永春白鹤拳现状,阐述永春白鹤拳的文化流动规律,最后围绕传承主体、文化回归、革新理念以及“互联网+”等研究文化流动视角下永春白鹤拳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三峡库区国家级重点文物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是一项水下保护工程,等级为特级.为保证它能在水下长期安全运行,有效地保护文物,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特建立了一套长期实时在线的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由电测传感子系统和光纤传感子系统两部分组成,本文详细阐述了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设计研究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5.
以永春白鹤拳为媒介,探讨中华武术在马来西亚的跨文化传播议题。研究发现,永春白鹤拳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经历了在地根植、我武惟扬、薪火相传、复兴之举等组织化发展,阐释了传播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媒介等协同作用下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共情传播中的个体行动及集体行动的实践生成逻辑;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及文化再造。研究认为,个体实践操演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基石,华人服务组织是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地域社会媒介宣传为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形成把薪助火。  相似文献   
86.
87.
白鹤拳是著名的少林五拳之一(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其创始人是方七娘。后经莆田少林武僧杨少奇(人称五八先)传承和发扬,独创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乩手后,又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称为'莆田白鹤拳'。其套路招式、演练风格、练功方法与永春白鹤拳已有明显不同。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8.
《武当》2012,(2):10-11
永春白鹤拳蜚声海内外,是一个兼具技击价值和健身作用的优秀拳种。2008年6月,五祖拳(太祖、达尊、行者、罗汉、白鹤)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如今,白鹤拳走出国门,在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拳馆和传人,习拳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国,白鹤拳文化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9.
林玉品 《武当》2012,(8):43-46
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都是我国南派拳术中的奇葩。有关咏春拳的起源多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从未有完整的文字记载。百余年来,咏春拳始于何时、源于何地、创于何人,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成为当今武术史上一个有待解开的谜。永春白鹤拳是源于康熙年间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拳种,几百年来,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最广的民间传统武术之一。咏春拳和永春白鹤拳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众说  相似文献   
90.
"入赘婚"是母系社会男方到女方家生活、从妇居婚姻形式的一种遗风.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深受"夫权"思想影响的汉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入赘婚"是难以理解的.文章基于对湖南省白鹤村的实地调研,展现一个汉族聚居地入赘婚姻的存在形式,寻求其存在的内在社会原因,透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探讨农村观念转变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