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一炮走红。于丹用一己之得来解读典籍,把千年《论语》请出深闺;以现代的视角来讲述圣贤思想,让孔夫子与现代人作超越时空的沟通。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毕竟瑕不掩瑜,“百家讲坛一开讲,满城尽说孔夫子”。就其传播诸子百家典籍的贡献,于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2.
2008年10月,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先生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售作品时,被一青年男子掌掴。据悉,该男子因对阎崇年所表述的一些学术观点不认同,采取了过激行为。阎崇年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并成为《百家讲坛》当红名旦。此后顺势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获得读者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13.
于垚 《新闻世界》2009,(7):65-66
本文选择近两年来引人关注的传媒丈化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结合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分析了《百家讲坛》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奇观的原因,并对这一由媒体制造的奇观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4.
从2001年7月9日开播至今,《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它首先直接带动了央视十套收视率的上升,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市场日渐繁荣而消费主义也开始盛行的今天,依然可以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15.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坛类节目近几年异军突起,火爆异常,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引发了传媒界的思考。笔者以为,以《百家讲坛》为标志的电视讲坛类节目的繁荣,至少给广播带来以下五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6.
CCTV第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开播至今已逾七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其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使精英和大众得以契合,这种契合既成就了该栏目本身,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本文试图以《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为例,探讨当代传媒在传播中的文化抉择。  相似文献   
117.
这一轮国学热本身是卑怯媚权的现实选择。无论是新儒学者对封建专制的颂扬,还是电视屏幕对皇帝奴才戏的偏好,或者是《百家讲坛》对经典的“改造”,都是这种心术不正的根子上生出的枝叶  相似文献   
118.
张彬 《视听纵横》2008,(1):97-99
第一次看到于丹是在央视《挑战主持人》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赛决赛的现场直播中,作为点评嘉宾,于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点评深邃、用词精当、凝练、到位,使综艺节目增加了一种厚重感。再去看于丹《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更是精彩,让人充分领略到了她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个性魅力。由此想  相似文献   
119.
王平 《声屏世界》2008,(12):35-36
2006年,中国权威媒体行业杂志《市场观察·媒介》在北京发布了“2006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名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与湖北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并驾齐驱,入选中国原创栏目“20佳”中的科教类栏目“双佳”。《垄上行》作为一个地市级电视台的栏目,能够在与中央电视台及众多省级电视台的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十分可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垄上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成为当地乃至周边省份广大地区农村观众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120.
《上海教育》2008,(3):48-48
读史使人明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逐渐走向大众,成为精英知识分子才感兴趣的事情。央视《百家讲坛》连续热播,重新燃起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学者解读历史、民间史学家戏说历史随之兴盛。在此,我们将市面上最受关注的评史之书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探讨,但关注历史、多角度分析历史、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气无疑是值得倡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