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教育的行动研究将人与教育问题置于人与历史性政经/文化/体制化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脉络来理解、解释与改进.对《我亲爱的甜橙树》的儿童观假设的探究、信息查找作业与家校合作策略的拟定,以及阅读的行动研究均显示:辨识与看见脉络,是重新框定问题的条件,是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理论视角,也是转化与改进的契机.教育的行动研究,是研究者与参与者在伙伴关系中结成生命的同盟,是将人和教育问题置于人与历史性社会结构互动的脉络中加以理解、解释,致力于创建一个更公正健全的社会,研究者、参与者以及研究问题均得到改进的研究.  相似文献   
52.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个被遗弃的采石场,在采石场的附近住着一个老人,他能够用石头雕刻出最精美的大象。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大山深处的  相似文献   
53.
这里是妙文收购站,站长一把抓向大家问好!小站才开张不久,目前正在大力收购天下之妙文趣文。诚望大家在学习之余,伸出你们那敏锐的探头,去寻寻觅觅吧。可以是哲理的闪烁、思辨的火花,也可以是奇闻趣事、科技新知;读之让人刻骨铭心者称佳,阅后令人会心一笑者也行。一旦有了收获,快快向我站投售;若被收购,价格保证公道。最后别忘了写明刊登原文的书名及刊名,以及原文的作者。等着你哦!  相似文献   
54.
柴静的散文始终以真诚的写作为原则,其笔下流露出的细腻、真实、流畅的叙述和自然无束缚的情感抒发,灌输着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理、人性思考,字里行间叙述话语里头营造着一种无形而紧张的在场感,是当之无愧的在场主义散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55.
张颖 《今传媒》2012,(8):96-97
人在纪实类专题节目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成为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节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将对《看见》周末版的选题、叙事技巧、纪实手法等角度分析,探究节目如何看见新闻中的人,并向观众传达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56.
【摘要】《看见》作为一档由纪实和人物访谈构成的专题节目,因其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风格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看见》栏目的周末版为例,从栏目定位、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等角度出发解析其栏目特征。  相似文献   
57.
薛宝海 《视听界》2013,(2):126-126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组的组长,为人宽厚,对我们这些后辈尤其关爱。不过,更让我熟悉的是《东方时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创作氛围。  相似文献   
58.
读完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自然从《看见》里看见了那个有棱有角、理性坚毅的记者柴静,我喜欢自己看见的这个记者。  相似文献   
59.
秦湖 《知识窗》2013,(1):29-29
2012年10月9日晚.央视《看见》栏目记者、著名主持人柴静.受邀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采访是一场抵达”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柴静深刻阐述了媒体的职责.并真情讲述了自己在《看见》节目中采访李永波的细节故事:  相似文献   
60.
“真正的‘电视散文’”?!这是一个极易引起争议的判断。因为“电视散文”已经产生近十来年的时间了。现在冒出来个“真正的”,难道以前的都是“虚假的”?这似乎在学理上讲不过去。这正是本文试图论证的关键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