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5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现在,是否达到了设置这门课的初衷?为什么中学生的自杀率仍逐年上升?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知行不一的人格分裂。我们忽略对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相似文献   
93.
新时期中职职业礼仪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教师和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对职业礼仪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94.
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解决教师课程理论不能转化为课程实践的难题,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学思并重三层含义;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必须体现做中学、行中思的精神。  相似文献   
95.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抓住奥运契机,我尝试了一堂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促进交流的体育盛会》。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引进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强化体验,知行统一,才会“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以下是我在执教时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6.
王夫之弘扬先秦儒学教育思想,扬弃宋明理学教育思想,提出“性教一贯”、“知行相资”以及“学思相济”诸多教育命题,这些命题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上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
纵观知行观的历史演进,知行关系问题是知行观的核心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来纠正教育中知行关系所谓的先后、难易、轻重、动静问题,从而使教育者的知与行、学习者的知与行以及互动型的知与行达到教育情景中的“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8.
学校道德教育课及实践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个人、社会和他人关系的道理,而且要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行为,引导学生对德育理论从认知上服从、情感上同化上升为倾向上的内化和社会实践上的外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即探索如何做人,做什么样人的规律,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完成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品质、良好道德行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知”和起关键作用的“行”进行研究,尤其要弄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学校道德教育的“知”与“行”的新特点、新问题,从而使学校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
当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的远离与回归以德育人本是中国固有的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或者说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使得教育开始转向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工具性的人为重的知性教育,知识成了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压倒一切的重要目标,在知识教育的话语霸权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种为知而知,全然为知的教育的后果很快就变得很严重了。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活指导和精神卫生运动无疑是对这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的教育的反叛,  相似文献   
100.
王阳明认为“俟命”是初学立心之始,与朱熹将之作为修养工夫的最高层次不同,它展示了陆王心学关注现实生命、强调“知行合一”的特别进路。“俟命之学”贯穿了阳明一生的许多阶段,而在贵州龙场的悟道又对此有某种开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