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2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教育   17741篇
科学研究   876篇
各国文化   57篇
体育   421篇
综合类   653篇
文化理论   93篇
信息传播   72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507篇
  2014年   1234篇
  2013年   1098篇
  2012年   1399篇
  2011年   1402篇
  2010年   1386篇
  2009年   1467篇
  2008年   1795篇
  2007年   1509篇
  2006年   1170篇
  2005年   1147篇
  2004年   1078篇
  2003年   1088篇
  2002年   992篇
  2001年   756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40名儿少体操运动员进行人格测验,表明向性和稳定性多为中间型。其中72人进行动作神经过程测试,结果提示稳定型神经反应的总体水平高,不稳定型动作错误多,内向型协调性和灵敏性较差,在选材和训练的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32.
体育运动中的人格美对体育行为和体育人际关系的性质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体育事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人格美现象进行了归纳,并就培养和形成体育人格美过程中应处理好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3.
在新的世纪,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的热切呼唤.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公民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高等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受制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本文试从创新教育的视角反思我国的教学模式并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34.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35.
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数学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36.
本文阐述了政工干部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工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力量,并就如何塑造政工干部的人格力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7.
一、高中学生独立人格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中学生具有独特、自我、认知、稚嫩、冲动、创造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8.
最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校园惨剧屡见不鲜,当代部分大学生中社会道德意识存在危机。作为教师如何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去,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9.
目前,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的现代教育已经为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种无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否定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懂得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独立人格构建的批语已很不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那些充满热情和关爱、充满鼓励和期望、充满人性和温暖的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40.
倪桓 《现代传播》2001,(3):33-38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传统理论多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新闻敏感;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析.通过比较学术界几种常见和尚存争议的观点,指出这几种观点的融合性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新闻敏感产生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直觉与实践,人格与感知、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探讨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尤其是人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新闻敏感的制约,进而指出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