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53篇
  免费   1148篇
  国内免费   1558篇
教育   105489篇
科学研究   21337篇
各国文化   509篇
体育   7500篇
综合类   6599篇
文化理论   920篇
信息传播   21005篇
  2024年   483篇
  2023年   2218篇
  2022年   2620篇
  2021年   3228篇
  2020年   3345篇
  2019年   3447篇
  2018年   1874篇
  2017年   3068篇
  2016年   3770篇
  2015年   5847篇
  2014年   12910篇
  2013年   10530篇
  2012年   12528篇
  2011年   12453篇
  2010年   9812篇
  2009年   9696篇
  2008年   13429篇
  2007年   9487篇
  2006年   7367篇
  2005年   7816篇
  2004年   5518篇
  2003年   4759篇
  2002年   4214篇
  2001年   3678篇
  2000年   2865篇
  1999年   1109篇
  1998年   750篇
  1997年   941篇
  1996年   793篇
  1995年   641篇
  1994年   536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293篇
  1991年   242篇
  1990年   248篇
  1989年   216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57年   14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李莎莎  段艳文 《传媒》2018,(13):97-98
由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石峰主编,青年学者刘兰肖、吴永贵、范继忠、李频、段艳文撰著的《中国期刊史》一书于2017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皇皇二百余万字,共五卷,分别是:第一卷(1815—1911),晚清中文期刊诞生和初始发展的历史;第二卷(1911—1949),民国时期期刊发展和分化的历史;第三卷(1949—1978),新中国期刊的新生和遭受挫折的历史;第四卷(1978—20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期刊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五卷纪事卷(1815—2015),采用编年体条目形式记录了中国期刊二百年的发展脉络,并对期刊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法规、政策、事件、人物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记述。  相似文献   
98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传统媒体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将二者进行融合是最好的发展方式。目前,不仅仅是在国内,国外也是在不断地追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概念,以电视媒体为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8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面对发展困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逐渐走向相互融合,并携手步入全媒体时代。本文先对现阶段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境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4.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速提升,促使现代社会形势多变,给该背景下的新闻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新闻采集工作难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很难有效进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工作者如何将采集、编辑工作高效完成,确保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已是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对此,本文从网络编辑实时新闻与新闻价值入手,通过对新闻采集的信息传媒创新机制的分析展开对新闻采集途径的创新研究,以此确保新时代新闻采集效率与新闻信息时效性。  相似文献   
985.
在当前"微时代"背景下,微博以及微信和微视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微"开头的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传播时代,基于互联网客户端的快速扩展,使其逐渐成为当下的主流传播模式,而且向各领域渗透。新时期读者的阅读习惯发展了变化,更加趋向网络化,而且新闻阅读状态碎片化现象严重。本文先对微传播背景下的报纸编辑工作新挑战与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报纸编辑思维,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6.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日趋重要、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其中不乏出现了一系列的值得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以网络为媒介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加深了城市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大众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相较于以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实体城市。传统的实体城市与新媒介所营造的虚拟城市正在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传播也突破了传统的陈旧模式,呈现出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融合的传播态势。现如今,城市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城市文本研究。要说到城市文本,就不能不提到文本。那些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自身、社会、信念及其附属意义的客体都可以视为文本。例如:媒体文本。文本是意义的载体。而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城市就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性的空间实体,它还是一系列以时空为载体的抽象符号。城市文本产生于城市,存在于城市,它在时间上呈现着稳定性和周期性并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关于自身、社会和信念的意义的客体。城市文本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空间的组成,也是意识空间的再现。这一点它与媒介文本的绝对再现性不尽相同,因为城市文本既是一个个物质性的载体,也是一系列意义的集合,同时还是我们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和素材。本文希望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入手,参考以往的城市传播理论和城市文本研究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并结合广告的作用理论来解释城市文本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分析总结后对这些城市文本的更新策略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与见解。最后,本文将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出发,探究城市文本与城市形象传播之间的联系。针对当下与城市形象传播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城市文化价值的突显、城市文化原型的表达、城市形象品牌塑造、旧城改造等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文本更新策略,为城市文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987.
李玮 《东南传播》2018,(3):74-77
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是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的政策倡导、社区居民的沟通诉求以及传统媒体的求存探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呈现出结构功能取向、大众传播聚焦、测评体系缺失三个特征。为了能更贴合城市社区传播实践、更好促进城市社区"可沟通"价值诉求的达成,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城市社区共同体意识生成机制的揭示、移动互联语境下城市社区媒介转型实践的探索、城市社区传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城市社区居民的类型特征提取与媒介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988.
余金红 《东南传播》2018,(4):126-128
三十多年来学界和业界对央视春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目、功能、创作、受众四个层面.对春晚节目的研究视角多样,从传播学、民俗学、文化学等跨学科研究春晚的单个节目、单类型节目或进行节目整体研究;对春晚功能的研究聚焦在形象建构、记忆建构、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对春晚创作的研究则聚焦在主题内容、编导思维、主创人员、经验得失、面临困境及发展对策;而春晚受众的研究则集中在观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989.
李盛龙  杨柳 《东南传播》2018,(1):106-108
反腐剧以《苍天在上》(1995)播出为开端,几经辗转,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反腐剧亦渐成热点。迄今为止,反腐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反腐剧内涵的厘定及其发展历程的探索、反腐剧文本、市场营销、受众研究等方面。梳理和分析反腐剧的已有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反腐剧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0.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合理利用好新媒体工具是提升线性代数教学效果实效性与时效性的重要手段与有益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线性代数学科教学效果欠佳是由于内外部原因共同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学科知识连贯性强的特征使得线性代数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介普遍使用使得学生上课浏览手机现象普遍、精简实用的课程教学资源稀缺使得学生课下复习课程比较困难。基于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力量,结合自身教育特征,推出以下教学措施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借助移动终端的社交新媒体发布教学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上传教学视频到新媒体平台解决学生自我学习所遇到的困难、新建线性代数帮扶学习小组引导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